作家邱華棟獨特視角為北京立傳

日期:2021-01-13 10:0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一座城就像是一個人,也是慢慢生長起來的,城市是一個生命體。”作家邱華棟在他的新書《北京傳》中如此寫道。懷着滿腔熱情,3000年的北京在他的筆下以明快、簡潔的形式呈現。他表示,這部《北京傳》還將繼續寫下去。

  ■寫北京,厚今薄古

  “對這樣一座偉大的城市,我以這本小書獻上我自己的一個誠摯的愛意,它就像是一朵小花。”邱華棟説,《北京傳》厚今薄古,1/3篇幅寫金代以前,1/3篇幅寫金代到民國時期,1/3篇幅寫的是1949年之後。

  《北京傳》以中國尊作為開篇,以智慧北京作為終章。當邱華棟走進528米高的中國尊,裏裏外外地打量、觀察,他在最頂層向西、向東、向南、向北瞭望北京城,一個壯美、現代、古老的北京盡收眼底,這樣的視角,富有氣勢也不乏詩意,而北京3000年的歷史正是浸潤在東西南北的各個角落。

  對於邱華棟而言,選擇這樣的視角切入可謂用心良苦,《北京傳》正是以時間為線索,書寫城市空間格局的演變。邱華棟説:“如薊國的首都薊城,到燕國的時候,它作為燕國的都城;到了漢代,它是廣陽郡的郡治;到了唐代,它又是幽州。”

  在邱華棟看來,關於北京的書寫,大部分作品着眼於歷史人物和事件,關注的是舞臺上的人物、事件,而對舞臺本身的變化不太在意。對建築着迷的他,此番書寫的卻是“舞臺”的歷史,“舞臺”本身的變化。

  不僅如此,全書在結構上分為了主章和副章,主體章節是城市演進過程中的重點敘述,是對朝代更替過程中城市狀態的描述。副章則選取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建築、規劃等。“我會選兩個小點兒,來突出這個年代北京城的特點。比如金代最突出的是燕京八景,到了清末民國,東交民巷就很重要了。”

  ■寫北京,積累30年

  積累30年,寫作3年,修改3個月,邱華棟最終以冷靜、克制的筆調呈現了這部《北京傳》。

  邱華棟在新疆長大,大學畢業後來到北京工作,迄今已有28年。初來北京時,他曾在長城腳下的村子裏挂職鍛煉一年。他回憶那段日子時説,每天蹲在一段野長城上,眺望著北京城。周末,他會回到位於什剎海的集體宿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什剎海,開始有了酒吧、餐廳,不時出現的還有踢毽子的北京人、打手鼓的外國人……古典和現代融洽地共生在一起,邱華棟因此對北京産生了巨大好奇心。

  邱華棟曾在《中華工商時報》做記者、編輯十幾年,他騎着自行車穿行於四通八達的街巷,見證後工業時代這座國際大都市令人訝異的快速發展。他曾跟蹤報道國家大劇院建設,看過幾十種方案;也曾報道東方廣場改建,親歷其前前後後的變化。那些古老的去處當然不會落下,邱華棟在潭柘寺一待就是一天,尋找山間柘樹樂此不疲。

  多年來,邱華棟還蒐集了四五百本有關北京城的書籍和史料,多年的研讀,讓他對一些爭議的話題在書中予以史實呈現。不僅如此,關於北京的書寫,邱華棟更積累多年,他創作過“北京系列”等大量虛構作品,還創作過10萬字的北京主題系列散文。

  但邱華棟真正動筆寫《北京傳》是2017年。那一年,他讀完英國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倫敦傳》,與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提及:“讀了這本《倫敦傳》,我覺得我也能寫一本《北京傳》。”誰知,韓敬群後來打來電話要與他簽合同。

  ■寫北京,未完待續

  “我先寫一個簡潔明瞭的普及讀本,退休了以後還會再寫。”邱華棟説,關於北京的野花、北京的下水道系統原本都有文學性的書寫,但後來還是忍痛割愛。包括這些內容在內,還有許多未竟的部分,他將留待日後完成。

  但這部“待續”的《北京傳》在文學圈已經引發熱烈關注。“我們不但在建設城市、發展城市,我們還在感受城市、書寫城市。”評論家張檸説,寫城市經驗是從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而這些年來開始興起為城市立傳,出現了《南京傳》《廣州傳》《潮州傳》等,他認為,和此前出現的城市傳不同,邱華棟用的是對建築的觀察、感悟、分析來寫,這是一種新的為城市立傳的方法。

  在談及閱讀感受時,作家梁鴻説,讀完《北京傳》,感覺北京不單單是一個歷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或者兵家必爭的地方,它是不斷變遷的承載無數悲歡離合的生命體。

  作家徐則臣説,如果讓他選一個最合適的非虛構作品《北京傳》的作者,他會選一個久居北京、無比熱愛這座城市的學者型的外省小説家,而邱華棟正是這樣的作家。在徐則臣看來,閱讀《北京傳》好像看到一個城市在立體的螢幕上,一點點長大,逐漸變得開闊起來,再變成如今這樣一個“巨無霸”。

  “等我退休了,我再把這部書寫成80萬字的大作。”當邱華棟把自己的打算説給作家馮驥才聽時,馮驥才淡淡一笑,他説,自己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就是從58歲才開始的。(路艷霞)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