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三里屯北區開了一家新“藥房”,坐診的“專家”有詩人,也有文學主編,而他們開出的“藥方”除了精選的詩集盲袋,還有一罐罐裝滿詩句的透明膠囊。原來,這是Jetlag Books為讀者特別獻上的一場為期一週的線下展覽,也宣告着這家書店的正式營業。
讓詩歌成為安神良藥
登記、測溫、問診、開藥……“詩歌藥房”的接待流程和去普通藥房頗為相似,但不同的是,來到這裡的讀者登記的不是自己的症狀,而是諸如糾結、專注、忐忑、憧憬之類的某種情緒,“專家”會和他聊聊詩歌,談談人生,根據讀者的不同情緒為他推薦適合閱讀的詩集。
開業短短半個小時,策展人肖海生已經接待了三四位讀者。“通過‘問診’我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對詩歌還是挺陌生的,大部分人是對這個活動形式感到好奇、新鮮,想來體驗一下。”
除了向讀者介紹展臺上各具特色的詩集,肖海生還會精心挑選一句詩,鄭重地寫在每個人的“處方”上。在他看來,詩歌可以成為安撫一切情緒的良藥,他也希望通過這次特別的展覽為讀者打開一扇接觸詩歌、了解詩歌的窗戶。
讀者李女士在選擇了“忐忑”這種情緒後,得到了一瓶對症開出的“解藥”,藥瓶裏的30個透明膠囊裏,裝着30條不同的詩句,説明書上寫着,“一日閱讀1條,30條為一療程”。設計師李冠儒希望讀者可以把它放在床頭,或隨身裝在包裏,換一種方式讀詩。
“我是從事設計行業的,平時很少讀詩,參加完活動也挺感慨的,在現在這麼世俗的社會裏,還有這樣一群人在堅持着理想化的表達。”讀者高女士在“問診”結束後,買下了一份盲袋。裏面究竟裝着什麼樣的詩集,也是這家書店為讀者準備的一份懸念。
讓小書店“活”出特色
Jetlag Books位於太古裏北區,是2020年三月開業的一家獨立書店。“開業第一天就有人問我,你們要怎麼活下去?”在疫情期間開實體書店,創始人練自強不得不面對朋友們的“拷問”。
“現在我已經可以來回答這個問題了。”練自強表示,書店開業前夕,恰逢北京市為扶持實體書店下發了一份緊急通知。“我們作為一家小書店,完全沒想到能得到政府的扶持,那筆補助非常快就到位了,在疫情之下獲得這樣的支援,好像一下子就沒那麼擔心了。”
更讓練自強感到踏實的是,試營業半年多來的業績證明,Jetlag Books的流水能夠支撐自身的運營。“我可以很高興地説,我們是一家賣書的書店,出版物的銷售比重佔到了六七成。很多人恐怕都想不到,雜誌的銷量是最大的。”為了把書店的體驗感做到極致,他專門邀請德國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師對店舖空間進行設計,並和合夥人李冠儒堅持親手挑選大部分書籍。
讓閱讀變得輕鬆好玩
走進這家書店,讀者可以展開一場小小的“世界靈感之旅”,只有40平方米的藍白空間內,有序陳列着來自世界各地的新鮮雜誌以及上千冊中外書籍。在外文書的選擇上,從最新版的藝術大師畫冊,到傳達美好設計理念的靈感指南;從記錄自然物種的皇家學會植物圖鑒,到戶外生活方式寶典……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中文書籍則專注於世界文學和人文地理,而不是跟着排行榜賣暢銷書。
Jetlag Books的宗旨是“分享世界資訊、美和創意”,主要為旅行常客和創意人士服務。而隨着口碑的擴散,這裡已經成為三里屯商區的一個網紅打卡地。練自強説:“我更希望書店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閱讀不再沉重,就像這次的‘詩歌藥房’展,輕鬆、好玩,讓來三里屯逛街的人也能願意走進書店,甚至把游客也變成我們的讀者。”(李俐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