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曾經的這些衚同,離徹底消失還有多久?
作為北京文化名片之一的衚同,承載了這座城市的曾經,包容了一代代人的柴米油鹽,孕育了專屬於北京的文化。如今起了“洋名”的樓堂館所、商鋪、新建居民區隨處可見,老北京的地名卻在慢慢消失……
小細管衚同:僅留名牌
在東城區魏家衚同,從衚同東口向西,不出百米便會看到南側一個被封堵上的巷口。矮欄杆將這裡圈起,形成一個封閉的區域,裏面堆放着一些雜物,外側停放着幾輛機動車。旁邊墻上挂着紅底白字的標識牌,“小細管衚同”,表明這條已經不能通行的路原本是條衚同。
對於小細管衚同從什麼時候起不再通行,生活在魏家衚同的住戶們説不出具體時間。跟周邊其他衚同相比,小細管衚同恰如其名,又細又短,曾經聯通了魏家衚同和南邊的什錦花園衚同。在一幅印製於1908年的實測地圖上,繪製者清末長白山人常琦雖未對其進行名稱標注,卻也清晰記錄了其位置和走向。那時,什錦花園衚同叫做“什景花園”。
菜市口附近:稀有名字已消失
在西城區菜市口附近,不少衚同的名字正漸漸變得模糊起來,處在消失的邊緣。
比如鐵門衚同。原本的鐵門衚同北起西草廠街,南至騾馬市大街,有資料稱其“因有圈虎的鐵柵欄得名”,“明朝開始稱其名”,當年處決戊戌六君子即在此。而現在,鐵門衚同早已被一棟辦公大樓攔腰截斷,不能南北貫通已多年。北部僅存的幾個院落裏,本地戶早因拆遷而搬走,院門大多大敞四開,僅有少數租戶。
與此一路之隔的西邊,一颳風,校場口衚同因南側拆遷廢墟而煙塵四起。居住在這裡的街坊都記得這裡有條狹窄小巷曾叫“海濱衚同”。不過,如今南邊都已拆平,已難覓曾經的蹤跡。海濱衚同東側,僅隔一道磚墻,那裏是曾經的澡堂,“一個木板,找根寬布條釘在木板兩邊,就是一隻拖鞋,提溜着奔澡堂”這樣的景象在很多老街坊大半生的記憶裏,佔有一席之地。
西新/舊簾子衚同:被居民區取代
西絨線衚同以南是和平門社區。曾經,這裡自北向南有西舊簾子衚同、西新簾子衚同,十幾年前的一次拆遷,這兩條衚同不復存在。取代它們的是居民樓,以及周邊陸續建起的商業用樓。
在如今的地圖上,依稀能夠尋得一些痕跡:北新華街東側,從北至南依次有兩條衚同,分別是東舊簾子衚同、東新簾子衚同。它們曾與西舊簾子衚同、西新簾子衚同相通,更早的時候,它們的名字前面沒有東、西二字,僅是“舊簾子衚同”和“新簾子衚同”,就如東、西絨線衚同曾經是一條“絨線衚同”。
有些衚同,只是換了名字
衚同的消失,並非近一二十年才開始,而有些衚同也並非真的消失。在北京城經歷的漫長歲月中,不少衚同逐漸更換了名字。
有史料記載,民國以後,新文化運動興起,在大規模的雅化地名活動中,不少原本命名有些粗俗不雅的衚同被更換了發音近似、用字更文雅的新名,如褲腿衚同改叫庫堆衚同,小腳衚同改叫曉教衚同,狗尾巴衚同改叫高義伯衚同,棺材衚同改叫光彩衚同。
這一時期,有300多條衚同改了名字,其中有不少沿用至今。1934年之後,衚同名稱開始被寫在標牌上,挂在衚同口。
1965年,北京開展了街巷衚同地名整頓工作,區分了一些重名的衚同。此次整頓,保留一條為原名,其他或者改稱別的名字,或者用東、西、南、北、大、小等加以區分。有一些衚同名稱中的寺、廟被去掉。同時,一些小衚同被合併到大的街巷衚同之中。經此,衚同數量減少了500多條。
有些衚同,實體成片消失
日新月異,足以形容北京的城市建設。地標性建築拔地而起,往往意味着原址衚同的成片消失。與更名、合併不同,這些衚同和它們的名字,真正地從這座城市消失了。
比如,1958年,長安街向東修建,東、西觀音寺衚同被拆除。
同樣是1958年,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多個工程開啟了居民稠密區的搬遷工作。在今天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大劇院的位置上,原本有法憲衚同、花園大院、草帽衚同、麻線衚同、高碑衚同等整條衚同。
如今的西單商圈,西單路口北側原本有白廟衚同、藤牌營、大門巷、大沙果衚同、小沙果衚同以及一些小巷,另有庫資衚同、宗帽四條、保安衚同等小衚同被拆除。
開發建設金融街時,有資料記載,該地區有51條衚同被拆除。
“大吉片兒”的成片拆除,更像是北京衚同記憶裏的一大痛點。
東起粉房琉璃街,西到菜市口大街,南起南橫東街,北至騾馬市大街,東西寬約700米,南北長約600米,大小衚同街巷30多條,院落300余個——這片區域因着南、北大吉巷而被稱為“大吉片兒”,原宣武區腹地,形成於明代中葉,有數據稱此地曾有會館78家。而宣南文化的核心便是會館,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士子文化。不過關於它的一切,從2005年7月這裡一期拆遷啟動起,只存在於部分北京人的記憶中……
春天,老衚同裏的槐花開得正好,風吹起,一片馨香。這份氣息,瀰漫在每一條已經消失、將來可能消失的衚同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