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北京的衚同多,有句老話:有名的衚同三千六,沒名的衚同賽牛毛。衚同,是北京城的“血脈”;衚同文化,也是老北京人的一個情結。
小時候在西城、東城的衚同長大,那彎彎曲曲的衚同是兒時捉迷藏的地方,是騎着自行車上學時槐花落下的地方,是鄰居大爺們圍着下棋、大媽們搖着蒲扇聊天的地方。衚同裏一座不起眼的房子,可能就是舊時一處王府或者一座有故事的名人宅院。那時候,周圍小朋友們的學校,多數都是以衚同命名,比如香餌小學、府學小學、什錦花園小學、黑芝麻小學、丁香衚同小學……
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彰顯着北京的國際范兒,老城衚同則越來越隱沒在城市深處。須知,北京的衚同街巷大多成於元代、最遲也在明代定型。個別街道可以上溯到遼、金。就歷史長河而言,幾百年固為一瞬,但就一條衚同的年齡而言,卻足以比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建國時間還長。幾百年來,北京衚同的風土人情、禮俗好尚、珍聞逸事、人事變遷,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北京史。
一條條老衚同,好比光陰之路:叫百花深處的那條衚同或許真有個哀婉的故事;佟麟閣路上,建築風格優美的聖公會小教堂堪稱世界之最;要看北京最早的“金融街”,就要到施家衚同去了……即使一條尋常巷陌,也有着許許多多的故事可講。夏日炎炎,不妨漫步在老衚同的綠蔭下,聽聽京腔京韻,讓老時光慢慢浮現。(傅洋)
老北京的金融區
清末民初時期,前門大柵欄的施家衚同與錢市衚同、西河沿街構成了北京最集中的金融區,衚同裏會聚着眾多私家銀號、票號、爐行(舊時煉銀作坊)和近代銀行。當年那些日進鬥金、守衛森嚴的高門大院,如今曆盡滄桑早已面目全非。
與煤市街沿途的其他幾條衚同相比,施家衚同顯得格外寬闊。作家肖復興在《城南銀街》一文中回憶,他小時候住在西打磨廠,常常穿過施家衚同去看電影。當年大柵欄一帶與施家衚同並行的衚同有很多條,他之所以愛走施家衚同,一是因為路兩邊有好看的樓,二是因為其他衚同都沒有它寬,關鍵是,除了它是柏油馬路,其餘都是土路,一下雨泥濘一片。
從西向東逛施家衚同,第一座比較惹眼的建築是施家衚同28號,曾經的廣瑞銀號,一棟有着四根簡易愛奧尼克柱子的二層小樓。樓門口沒有臺階,只有碧綠碧綠的爬山虎沿着頂天立地的米黃色石柱向上延伸,露出好看的柱頭。繼續向東,24號是豐盛銀號,但現在已經完全看不出來了。22號的整合銀號也是一座規模較大的二層樓,紅墻白柱十分顯眼。再往前,就走到了19號的“融工賓館”,一看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建築,也是整條衚同最規整的一棟樓。門口接待室的阿姨告訴我,這裡原來是工商銀行北京分行招待所,再往前是人民銀行的宿舍,現在對外營業。繼續走,路北15號是福生銀號,17號是啟明銀號,21號是三聚源銀號,一溜兒排開。啟明銀號在上世紀50年代時是整個施家衚同居民開大會的場所,號稱“社會主義大院”,現在已成民宅。如今大院門楣上那條造型優美的弧線和碩大的五瓣花磚雕,成為前來探訪游客的拍照熱點。
再往前走,一座高大的三層小洋樓躍然眼前。這就是曾經的裕興中銀號,整條施家衚同中最大的一家銀號。裕興中銀號始建於民國時期,1947年遷至施家衚同11號。它沿用舊式票號的經營特色,不設營業大廳,根據業務方向設置廳堂住房,頗像現代商務公寓。如今這裡是一家旅館,名叫合德緣,建築呈“L”形,中間天井已經被玻璃封上,後門可通向蔡家衚同。這家店的住客不少,拎着箱子進進出出,一片繁忙景象。裕興中旁邊的9號也是一家銀號,叫同元祥,是座四合院。再往東,路南4號有一家錦繡莊賓館,收拾得非常乾淨。據説清代同治年間原是一家名為“三義”的鏢局,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清光緒年間由於票號興起,鏢局便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於是“三義鏢局”便被改名為“三義客店”,開始了最早的旅店業的經營。現今的錦繡莊已是大柵欄地區較為有特色的一家三星級四合院酒店。
從施家衚同東頭出來,就來到熱鬧非凡的珠寶市大街中段。著名的錢市衚同藏身其中,只有70釐米寬,稍不留神就會走過。別小看這條長不過55米的窄小衚同,那時卻壟斷着全京城白銀和銅錢的比價,每天都有人高舉着不時更改比價的“水牌”挨門挨戶報價。每家門上都刻有對聯,如今字跡依稀可辨,比如10號門上刻的“聚寶多流川不息,泰階平如日之升”。衚同西高東低,我去的那天北京剛下過大暴雨,卻一點沒有積水。
沿珠寶市繼續向北到前門西河沿街,可以看到正在建設中的大柵欄北京坊項目。西河沿街,説它是“金融街”一點也不為過。清朝時這裡雲集着銀錢業公會正乙祠、仁昌金店、匯泉銀號、乾雲生銀號等。到了清末民初時則雄踞着交通銀行、鹽業銀行、金城銀行、中原證券交易所等金融機構。待北京坊項目建成後,游客就可以參觀保護性修繕後的多家金融機構舊址,領略新老建築互生共融的獨特歷史文化韻味。
GO提示:從地鐵7號線珠市口站A口出來,沿煤市街向北走大約400米就到了。走遍這片區域不過一公里左右,沿途小賣部、公共廁所俱全,游覽十分方便。(張品秋)
以前發薪水的地方
去錢糧衚同之前對這條衚同有很多的遐想:畢竟這曾是昔日發薪水的地方。
根據史料,錢糧衚同建於元,明朝屬仁壽坊,稱“錢堂衚同”;清戶部在此設有管鑄錢的寶泉局,是發薪水的地方。由於去的時候正值太陽高照,衚同裏面走動的人比較少,偶爾有兩三個老者躺在大樹下的躺椅上閉目養神。
家常菜館、食雜店、燒烤店、寵物醫院、珠寶店……這些市井氣息濃重的店舖分佈在兩旁,過去的威嚴莊重已不再。和不少衚同一樣,錢糧衚同也有名人故居。大太陽下正走着,我突然看到一灰色墻壁上寫着“大學士耆英宅”(“耆”音奇)。我後來查了下資料,這耆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二弟穆爾哈齊第九子輔國公祜世塔後裔。其在京城居廟堂之高,歷任兵部侍郎,理藩院、禮部、工部、吏部、戶部尚書,八旗都統,步軍統領(又稱九門提督),有“歷五部之權衡,掌九門之莞鑰”的盛譽。辛亥革命後章太炎被軟禁在此宅。不過探訪的時候這宅子大門是關着的,我也沒有貿然進去。
探訪這條衚同之前,就聽美食愛好者説,這條衚同裏面的“然壽司”那是絕對值得一去。據説,經營這家靠口碑來傳播的壽司店的老闆兼主廚叫鄂然,他做料理時的匠人精神讓人印象深刻。進入店裏,會感受到日式極簡主義的氣息,簡約卻有着禪意。有食客在網路上留言説,在這裡不管是魚生壽司、鰻魚壽司,還是卷壽司,都有着不容置疑的好味道,厚厚的一大片覆在米飯糰上,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
GO提示:從5號線地鐵東四站B口一齣來向北走上幾百米,就可以看到錢糧衚同的路牌。錢糧衚同裏面的植被較少,如果前去儘量在不那麼熱的時候去;除了大名鼎鼎的“然壽司”之外,衚同裏還有其他家常菜館。另外衚同還連接轎子衚同等衚同,可以進去一探究竟。(於建)
舊日國會 回歸平和
從宣武門出發向西行,第一個路口右拐,便到了佟麟閣路。這條街原本並不是“路”,而是一條元代開鑿的引水渠,明清時期這裡稱作“大明壕”。直到民國初年,才鋪設成馬路。抗戰結束後,北平市政府將這條路改名為“佟麟閣路”,以紀念為國捐軀的先烈。
沿着這條路向北走,馬路東側的62號院,如今已是新華社小區,但在明清時期,這一代曾作為“象房”存在着,馴養着專供皇室鑾駕用的大象。象房門前的街道叫做“象來街”,每逢炎熱的夏季,裏面的大象成群結隊走到護城河邊洗澡,堪稱奇特的景觀。直到清宣統時期,象房荒廢,舊址上則建立起了資政院,成為帝國探索改革的新機構。民國肇建,國會召開,這裡改頭換面成“國會街”。這裡不僅是起草憲法、選罷總統的場所,也是全國各地大大小小議員勾心鬥角的地方,還曾釀成著名的“國會毆鬥案”。如今,舊日的眾議院與參議院已成為新華社的辦公室、社史館和老年活動中心,老建築也被修繕一新,看上去雖少了點滄桑感,卻依舊保留着原來古樸的青磚綠頂朱紅門,顯得安詳與平和。
從62號北門走出,馬路對面就是中華聖公會教堂,這座教堂規模不大,青磚灰瓦,屋頂矗立着兩座八角鐘亭,躲在路旁槐樹茂盛蔥郁的枝葉背後。教堂內部結構採用了中西合璧的方法,以木桁架支撐屋頂荷載,教堂頂部的兩個八角鐘亭,則作為採光的天窗和教堂鐘樓使用,如果從天空中看,以南北兩個八角鐘亭為交會點,教堂如一個巨大的雙十字靜立在街面。這樣的佈局不僅在北京絕無僅有,即使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
繼續向北行,就到了新文化街,一路向東,路北的西洋風格的老建築吸引了我。整座樓呈青灰色,在西洋柱和拱券上雕刻了諸多中國傳統的磚雕花飾,仔細上前一看,門券上方書寫着“京師女子師範學堂”的牌匾。這裡便是魯迅中學,除了曾在此執教的魯迅先生,這所學校還曾出過耳熟能詳的著名人物,就是中學語文課本裏的“先生也為她寫點什麼罷”的劉和珍君。解放後這裡先後改為女八中、一五八中,最後又在1996年以該校最著名的校友來命名,回到了歷史的原點。
GO提示:佟麟閣路位於地鐵2號線宣武門站和長椿街站之間,可以出宣武門站A1口西行,第一個路口右拐就是佟麟閣路。除了以上介紹的建築,周邊還有李大釗故居(文華衚同24號)、鑲紅旗滿洲都統衙門(新文化街137號)、克勤郡王府(現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清學部(教育部街1號)、宣武門南堂(宣武門路口東北角)等舊京老建築,有興趣可以一起逛逛。(李博)
名將魂魄化作滿巷槐香
棉花衚同沒有成群結伴的游客,沒有滿天飛的小廣告,穿梭在衚同內的是“丁零零”響的自行車,一手提饅頭一手抓大蔥的老街坊,還有優哉游哉踱着方步的小狗……熟食店飄出的鹵香味,大爺大娘滿口的京腔兒,讓我一下子愛上了它。
棉花衚同位於西城區東北部,北起羅爾衚同,南至護國寺街。“棉花衚同”一名源於明 《京師五城坊巷衚同集》、《宛署雜記》的“綿花”衚同,清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圖,將“綿”訛作“棉”。
不少京劇名伶曾居於此,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的故居就在約300米遠的護國寺街上。梅蘭芳紀念館已成著名景點,開放給游人參觀,內部有兩個專題展覽廳,分別陳列梅蘭芳先生所作的畫(複製品)和表演時穿戴的服裝飾物,另一展廳內則介紹梅蘭芳的生平。讓我駐足最久的就是故居陳列室了,這是梅蘭芳先生1951年至1961年生活、工作的場所。
衚同裏還藏着蔡鍔先生的故居。遺憾的是,這位梁啟超的學生、“再造共和”名將的故居現已成大雜院,門前並無牌匾,只剩兩棵粗壯的大槐樹,就像士兵一樣守衛在兩邊。“這兩棵樹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哩”,附近的居民説。一陣風吹過,槐花雨灑落了一地,留下滿巷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