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諺曰:“神造鄉村,人造城市。”
相對於西方,北京的築城理念更富哲思,道路的規劃也更完整精細。衚同,作為北京特殊的道路形態,因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而格外引人關注,且被寄寓了特殊的情感。
説衚同,要從井田制開始。《孟子·滕文公》説:
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大意説,一平方裏的土地是一井,井是正方形的,一井有九百畝,分為九份,每一份是一百畝,中間一份是公田,其餘八份是私田。每戶農民擁有一百畝私田,他們需要首先耕種公田,之後才能耕種自己的土地。《詩經》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便是那個時代經濟制度在詩歌中的反映。如果在九百畝的土地上劃出九等份,那麼,表現在漢字上,必然是“井”字的形狀。這樣的土地制度被表述為井田制,也就可以理解。
與井田制對應的是用於居住的“裏”。裏,也是正方形,也是九百畝,也規劃為九等份,八份是居民住地,一分是公共用地,是祭祖、酬神和舉行公共活動的場所。裏,發展到一定階段便是城市。根據《考工記》記載,周天子居住的王城,也應是正方形的,中間是宮城,周圍是百姓居住的裏。王城每面開闢3座城門,共有12座城門。城門之下是道路。南北之間的3條道路,稱經;東西之間的3條道路,稱緯。但是,城門之間的距離太大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在城門之間,城門與城垣之間、城垣內側,構築6條與幹道相平行的道路。這樣,無論是南北,還是東西,王城裏面便各有9條幹道,時稱九經九緯。這些道路,在西周的時候稱涂,後世稱街。
皇宮以外,是百姓居住的裏。裏的四週築有高墻,四面設門,門臨大道。在裏的中心地帶設置社壇,即裏“社”。社的四週營建住宅。裏中道路,在古籍中表述為巷。巷之外,還有支巷,也就是後世所説的曲。這種在裏中辟巷,住宅構於巷側的格局,被後世保留下來,成為很有情趣的生活空間,而且轉化為詩人吟咏的對象。唐代白居易赴長安,借寓永崇裏的華陽觀。他在詩中描述那裏的環境是:“季夏中氣候,煩暑自此收。蕭颯風雨天,蟬聲暮啾啾。永崇里巷靜,華陽觀院幽。軒車不到處,滿地槐花秋。”殘夏的風雨把槐花催落,車馬無蹤,沒有車輪碾壓詩人的夢境,盈巷的槐花美麗極了。巷,這種氤氳幽靜情致的道路形式,元以後,在北京以衚同的姿態出現。
衚同是蒙古語在漢語中的借詞,原指水井。衚同一詞雖然産生於元代,但是,當時以其為詞尾的道路並不很多,根據元人熊夢祥《析津志》記載,在大都,只有29條衚同,它們的名稱是什麼,由於《析津志》是一部殘書,也就不得而知。而同樣是元人的李好古寫過一齣《張生煮海》的雜劇,講述一個叫張羽的年輕人在大都邂逅東海龍王女兒琼蓮的故事,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你去兀那羊市角頭磚塔兒衚同總鋪門前來尋我。”這條衚同至今還在,位於西四路口,應是北京的衚同之根。
與大都相比,明代的北京,出現了大量衚同,圍繞幹道整齊排列。為了日照和抵禦隆冬時節凜冽的北風,衚同大多采取東西走向,南北走向的衚同只佔次要位置。嘉靖年間,一個叫張爵的人把北京的道路名稱蒐集起來,以《京師五城坊巷衚同集》的書名出版。根據張爵的統計,在他的時代,北京共有1170條街巷,其中有459條衚同,約佔總數的40﹪,幾乎是大都衚同的16倍。從此,衚同成規模、成建制地進入北京百姓的生活,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了。而到了清末,根據朱一新在《京師坊巷志稿》中記載,當時的北京總計有2211條街巷,其中1121條是衚同,約佔總數的50﹪。
1949年前後,北京城內的街巷數量達到高峰,其時有3216條街巷,衚同有1039條,約佔總數的32﹪。上世紀80年代,北京的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個城區,總計有2352條街巷,其中有1204條衚同,約佔總數的51﹪。街巷的數量減少了,但是衚同的數量卻增加了。原因是,北京市政府在1965年整頓地名時,把許多標誌性的地名規範化,在詞尾綴以衚同二字,比如凈土寺改為凈土衚同,等等。上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危房改造與城市建設,截止到2003年,據我的統計,北京的舊城區拆除了891條街巷,其中冠以衚同之稱的有362條。
猶如其他城市,在北京,對道路的稱呼也是有原則的。熊夢祥在《析津志》中指出,在大都:“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可惜對衚同沒有記載。1965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光熙門一帶進行鑽探,發現那裏街巷的寬度約在9.24米,相當於元人的6步。有一種意見認為,這就是衚同的寬度。但是否屬實,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無論怎樣,衚同狹窄於街,則是毫無疑義的。這個原則被後世繼承下來。比如,鮮魚口地區的道路可以分為四個等級:巷、衚同、街、大街。其中,巷的寬度一般在3米以下,長度在200至300米左右,比如得豐東巷、得豐西巷。衚同的寬度在3至5米之間,長度在300至500米左右,比如曉順衚同。街的寬度在6米以上,長度在500米左右,比如西興隆街、打磨廠街。大街的寬度在20米以上,長度在1600米左右,比如前門大街。它們的功能各有區分,曉順衚同為居民提供了安靜的居住環境,西興隆街、打磨廠街兩側多商店,前門大街既是北京的南北幹道,又是北京重要的商業區。
這種根據城市功能設計街道的佈局,是比較科學的。人類的居住,按照古人的理想是“居之安”,追求安詳、靜謐,衚同則提供了這樣的空間形態與居住環境。如果説,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國傳統民居的代表,那麼,衚同則是中國傳統居住環境的代表,可惜,對此我們認識不夠。我們更多的是從交通的角度考慮問題,衚同似乎只剩下出行一種功能了。其實,衚同的本質是居住空間的組成部分,是四合院的延伸,是從公眾場所到私密場所的過渡,是一種半私密空間。
但是,隨着危房改造與城市建設,北京的衚同大量消亡了。在北京,衚同從無到有,從盛到衰,終於進入殘局狀態。雖然北京市有關部門劃定了若干歷史保護街區,但是人口的疏解、歷史建築的保護,並不令人滿意。放眼域外,許多世界名城,幹道之外,小巷密布,並未拆除。因為,二者各司其職,各有其用,難以強求一致。北京當然也應如此。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衚同的重視與保護,因為衚同不僅是北京道路系統的組成部分,還是我們較多依賴的生活環境,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統文明的依託與見證。我們很難設想沒有衚同的北京將會是什麼情景。這樣的北京難道是我們期許的麼?當然不是。這種保護,不應是消極的,而應是積極地從城市景觀、歷史文化與經濟建設如何協調銜接的角度進行,在現代化的城市建設與古都風貌的保護之中,探索一條可行之徑,而這是一個需要認真且深入研究的課題。返回光明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