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街道大多橫平豎直,在高空看差不多都是四四方方的,但是總有些街道走向不那麼規整,所以就有了斜街這個叫法。楊梅竹斜街就是其中之一。
這條位於前門附近的街道與其説是“街”,不如説是衚同更為貼切,和大部分的衚同相比並無異樣,也許不叫衚同,就是為了強調它的走向。
地上本沒有路
魯迅先生説“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就恰如其分地闡明瞭楊梅竹斜街的出身。這一條長度將近500米的街道是生生被人踩出來的。明朝時期,外地人進京到前門,從盧溝橋過廣安門到菜市口,斜插過去最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麼一條斜街。
姓楊的媒婆住的斜街
與老北京大多數的衚同地名一樣,楊梅竹也是諧音來的。相傳,楊梅竹斜街最初叫楊媒斜街,因為街上住了一位姓楊的媒婆,巧舌如簧,促成了許多好姻緣。到了清代,赴京趕考的人多住在斜街的會館裏,在那個“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人們之間的交流是比較容易出現誤會的,於是好好的一條楊媒婆住的斜街,就在一次次的誤會之下,逐漸被傳成了“楊媒住”斜街,進而成為了今天的楊梅竹斜街,卻也意外地增添了幾分風雅。
商住並存和諧共榮
初冬早晨,走在楊梅竹斜街上,人不多,很安靜,偶爾能看見打扮新潮的年輕人,還有三三兩兩的外國游客。但依然很容易聽見地道的老北京話。有游客對街道地面好奇,在家門口遛彎兒的大爺大媽就會熱情地給人解釋,“這地面是新鋪的,我們有時候也不適應,看著都有點眼暈,都被翻騰過好幾回了。” 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地面磚,使得街道比其他衚同看起來規整了許多。
與灰灰暗暗的地面磚對比特別強烈的是街上住戶的一扇扇小紅門,古樸神秘,仿佛機器貓的任意門,一旦推開就會去到一個平行世界,這種念頭讓人不敢輕易敲門,於是,懷着敬畏縮回伸出的手,多看幾眼然後轉身。
然而還是有些住戶的門前能讓人多停留片刻,因為紅色小門外的世界也並不冷清,主人在門前種上些花花草草,色彩一下就豐富了起來。頂着初冬的小寒風,花草們依然安好。
楊梅竹斜街上的住戶之間有的間隔比較近,有的就有點遠,住戶之間還穿插着特色小店舖。據説是前兩年統一規劃,為了還原楊梅竹斜街自古商住混雜的特點,引入了許多創意獨特的小店舖,配合着楊梅竹斜街的特色,在外觀設計、色彩搭配上都與街道融為一體。
民國三里屯和書局一條街
除了這些富有現代特色的店舖,楊梅竹斜街還完好地保存了一些古代會館和商鋪舊址。由於楊梅竹斜街並不是很寬,從一側走上四五步就能到對面。如果邁開大步目不斜視地敞開了走,估計會錯過這些歷史悠久的舊址。
在楊梅竹斜街,最不容易錯過的舊址就是青雲閣了。青雲閣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轎子樓建築,也是清末民初京城四大商場之首,在這裡集結了許多京城老字號,是一個集吃喝玩樂購於一體的綜合性娛樂場所,並且始終引領着時尚潮流,許多文人雅士也願意匯聚於此。魯迅、劉半農、錢玄同等都在這裡留下過他們的足跡,所以,有人稱這裡為“民國三里屯”,也並不為過。
民國時期的文人喜歡匯聚在楊梅竹斜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這裡曾經被稱作“書局一條街”,因為當時的許多書局在這裡設有分鋪,比如世界書局、中正書局、開明書局等等,可惜的是,如今已很難辨認出這些書局的蹤影。
楊梅竹斜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很難給它下一個定義,常常叫人欲言又止。它就像一個靠在窗邊捧着一本書的姑娘,讓人不忍心去打擾,生怕破壞了那份平靜,但卻又十分想靠近,好好地聊一聊它的過去。
關於楊梅竹斜街的名人和故事還有很多,它們就像散落在時間軸上的拼圖,共同組成了楊梅竹斜街的歷史。有心人可能偶爾拾起了其中一塊拼圖,想要以此尋出更多的線索,但常常無力還原拼圖的全貌。相信,這也是許多老北京城衚同的共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