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面衚同裏的千面人生

日期:2016-11-30 14:05    來源:千龍網

分享:
字號:        

  老北京的衚同大大小小成千上萬,其中的故事幾天幾夜也説不完。被大家熟知的南鑼鼓巷、煙袋斜街、五道營、八大衚同這些,總是擠滿了來來往往的游客。如果想體驗下衚同裏的靜謐,真正感受衚同深處家院的味道,不妨去隱藏在街巷裏的小衚同走走。

  麵粉飛揚裏有個“燒餅西施”

  東城區有這樣一條衚同,平凡卻也特別。也許它的名字你從未聽説過,但住過這裡的清代大學士、文學家、橋梁專家、哲學家、翻譯家、音樂家,你肯定早有耳聞。而最吸引人的,是這裡曾經居住着一位聲名顯赫的京劇表演藝術家。

  這條衚同就在燈市口地鐵站C口的右側,入口夾在倆幢高樓中間,從西口一進來,就能看到右手邊墻上的簡介牌,最上面是四個小字——幹面衚同。

  何謂“幹面”呢?原來,明朝時,這裡屬於東城的黃華坊,是去祿米倉運輸祿米的必經之路。相傳,運糧的大車打西邊經過,麵粉時常撒落一地,風一吹,揚的整條街到處都是.於是,人們就叫它“幹面衚同”了。

  明代這裡還流傳着一個動人的故事。

  《菽園雜記》中説,天順年間,有位窈窕俏麗的姑娘在這衚同裏賣燒餅,由於她的燒餅酥脆可口,加上姑娘姣好可愛,顧客絡繹不絕。一天,當朝重臣石亨的兒子路過,一瞥間意外驚艷,決意娶回“燒餅西施”。姑娘父母收到重金聘禮,十分欣喜,但她卻惦着外出謀生的情郎,任憑父母媒人苦口婆説,執意不從。不久,風雲突變,石公子被斬。衚同的街坊們都誇她不攀龍附鳳,讚她忠貞,從此燒餅攤的生意更紅火了。

  門上的電錶有驚喜

  幹面衚同長約700米,寬8米。走進衚同,可以清晰的看見南北側地面上的停車線,還算寬敞。路兩邊有很多副食店,雖然外面看上去還很嶄新,但走進去一問,都是開了20年左右的老店。

  往裏走,路南側的30號是個很顯眼的西式二層小樓,這樣的建築不僅在這條衚同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在北京所有的衚同裏也很是少有。這究竟曾經是誰的宅邸呢?走近一看,門上的電錶給出了答案。

  沒錯,這就是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生前居住的寓所。梅葆玖曾在《懷念我的父親梅蘭芳》中提到,1949年,他隨家人從上海來到北平,當時就住在史家衚同的陳關鋒家中,就是現在的幹面衚同紅十字會賓館。這住宅以前正門在史家衚同,後門在幹面衚同,現在後門成正門了。這是一個西式的舊洋房,不是四合院,北平城裏很少有,可謂“畫廊金粉半寒星,池館蒼苔一片青”。

  幹面衚同裏的千面人生

  幹面衚同裏曾住過的名人不勝枚舉,發生的故事數不勝數。

  15號,是當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高級研究人員宿舍,作家錢鐘書、楊絳曾在此生活11年。楊絳在《我們仨》中説:1962年的8月,我們遷居幹面衚同新建的宿舍,有四個房間,還有一間廚房、一間衛生間(包括廁所和澡房),還有一個陽臺。我們添置了傢具,住得寬舒了。

  61號最早是同治皇帝的老師、清代大學士李鴻藻的宅子,抗日戰爭前是原毛主席、周總理的英文翻譯,已故聯合國副秘書長冀朝鑄岳父的宅院。21號是著名導演藝術家、戲劇理論家、翻譯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奠基者之一焦菊隱的故居。33號是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的故居。此外在此居住過的還有歷史學家翦伯讚、地質學家李四光、音樂家沈廂、雕刻家劉煥章、詩人卞之琳、戲劇家李健吾、IT精英李開復等等。

  如今,我們走在幹面衚同平整光潔的路面上,透過一扇扇古老舊意的紅門,仍能望見門裏斑駁的墻墩和常年在此生活的人們。這是傳奇歷史的脈絡,也是這個城市特有的人情風塵。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