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條明朝老衚同的風骨——恭儉衚同訪古探今
近日,故宮內的冰窖變身餐廳的新聞讓很多人覺得新鮮,其實,在老皇城內,早就有人將在衚同內的冰窖改造成了餐館,而且這條衚同老到曾經被明朝的月亮照耀。
在地安門西大街上,沿着北海北門往東走路南,一條南北走向的寬闊衚同映現眼前,就是恭儉衚同。粗看,該衚同並無特別之處,甚至感覺其衚同格局還有些不規範。但深入其中卻發現,恭儉衚同不僅歷史悠久,且在明朝時這裡是內官監所在地。僅此,其衚同的歷史價值便可見一斑。
據《北京西城衚同》記載:“恭儉衚同位於什剎海地區東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景山後街,北至地安門西大街。全長530米,均寬4米。明代為內官監址。清代初始名內官監衚同,光緒末年訛為內宮監衚同。1911年後諧音定名恭儉衚同。”
在恭儉衚同之西,依次有東西走向的恭儉一巷、二巷……直至五巷。恭儉一巷原稱內官監,是明代二十四衙門之一,職掌土木瓦石、油漆、婚禮、火藥等諸作坊,負責營造宮室、陵墓及銅錫粧奩器皿等諸事,業務十分繁雜,類似於皇家工程局。入清後廢棄,至今還留有“內官監”的零碎用於地名。如今,其衚同周邊“油漆作”、“大石作”、“米糧庫”、“安樂堂”等小衚同,昔日皆是為皇家宮廷官服務的作坊或庫房。
鄭和
每天上下班都得出入這條衚同
有記載,明代太監鄭和是“靖難功臣”,後得到朱棣皇帝提拔和重用,就任內官監太監,相當於皇家工程局局長。如此,他每天上下班均要出入恭儉衚同。如今,幾百年過去,內官監遺跡全無,但仍可從遺留的殘磚片瓦中,去感受幾百年前歷史的塵埃。
鄭和在內官監就職太監期間,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需要説明的是,“太監”是皇家十二監衙門長官的官銜,是正品官員,相當於知府級別。據記載,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身兼外交大欽差、船隊“總指揮”、衛隊“總司令”、商貿“總經理”等全部要職的鄭和,率領200余艘海船組成的龐大船隊,由長江口內的蘇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瀏河)啟程,揭開七下西洋序幕。
在鄭和下西洋間,正值明成祖籌劃遷都,為北京新建的皇帝內苑,急需從海外採辦應用之物,諸如各式器皿、各種香料,乃至國內罕見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這些本是內官監太監職責所在。所以選派鄭和統率下西洋,還負有皇家採購團的使命,為朝廷帶回中原地區所罕見的珍奇寶物。
鄭和原名“馬三保”,他在北京所居住的衚同明代稱為“三保老爹衚同”,清代名“三不老衚同”;在今德勝門內大街路西,出西口往南就是今日的平安大街。所以,當時的鄭和經常往返於恭儉衚同和平安大街間。
“恭儉冰窖”
成了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恭儉衚同五巷,有明清年間遺存的冰窖,多年大門緊閉,令人心生好奇。近年有人在冰窖內開了家餐廳,靠近宮廷禦膳,且借助恭儉冰窖名聲,吸引中外旅游愛好者慕名而至,在品嘗美味時,認識原始冰窖。
恭儉冰窖餐廳的老闆老王説,他早在1994年就租下恭儉冰窖,一直當存放小家電的庫房,直到2008年才將恭儉冰窖打造成主題餐廳。老王稱,自1982年後,京城的幾處皇家冰窖便先後被棄用,“主要是冰箱的出現,家家都有‘小冰窖’,誰還用冰呀。”
恭儉冰窖為半地下拱形結構,地上四米,地下三米,大廳是冰窖外室,冰窖內室要過小門,走下樓梯方到,類似今天的地下室。內室分兩個廳,一個被改造成大餐廳,另一個用來存餐飲物品。餐廳墻壁上懸挂的文字説明,詳細記錄這座皇家冰窖的歷史。想當年,夏季用冰可是件奢侈事兒。平民百姓沒戲,使冰的除了宮裏邊、官宦之家,再就是肉鋪、魚店等賣時鮮的商販。
如今,在冰窖餐廳門口,總是擺放着一塊兒人造冰,上面冰鎮着酸梅湯和啤酒,令人感覺親切和溫馨。
上世紀80年代後,隨着冰櫃等製冷設備的出現,人工冰窖隨之成為歷史文物。
如今,這“恭儉冰窖”和位於北海公園東門陟山門街的“雪池冰窖”,保存較好,已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號院
光緒的禁衛軍統領,被迫開起了辦喪事的“杠房”
站在恭儉衚同8號院門前,雖然大雜院內私搭亂建,但仍可看出這座三進四合院的輪廓和規模。當年院落主人曾是光緒皇帝禁衛軍統領愛新覺羅·毓逖,其長孫愛新覺羅·啟驤,是當今我國著名的書法家,雍正皇帝第九代孫。
毓逖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進入陸軍貴胄學堂學習,成為第一期學員。畢業後,賞三等侍衛,後升任護軍統領。“北京政變”溥儀被逼出宮,隨後去天津又到長春,毓逖拒絕了滿洲國皇帝的邀請,毅然留在京城。當時的王公後裔、八旗子弟猛然斷了俸祿,大多因缺少勞動技能而陷入生活困境,有的甚至坐吃山空,淪為乞丐。
毓逖為養活一大家子人,便想起先祖弘晝喜好喪儀。1927年,毓逖在地安門外買了幾間鋪面房(原址地安門西大街路南日昌餐館所在地),開了家“信成杠房”。毓逖坐鎮,少經理恒業是毓逖的兒子。可以想見,皇室護軍統領,襲過“奉恩將軍”爵位,在“貴胄學堂”受過良好教育的毓逖,為生存開杠房,整天與“葬禮”打交道,也是萬般無奈之舉。
在上世紀30年代,信成杠房在北平聲譽極佳,可遵照滿、漢兩族風俗承辦喪事。北平的達官新貴、滿清遺老多由信成杠房承辦喪事。諸如,攝政王載灃(溥儀之父)、國民政府檢察院高友唐、沁王府王爺及福晉、奉系軍閥富雙英、“祥貴人”譚玉玲等的葬禮均由信成杠房承辦。
1933年,毓逖帶領杠房為李大釗下葬萬安公墓的義舉,為世人樂道。有人説,毓逖讀過書,對人生有獨到體味。所以,自食其力,並非偶然。
新中國成立後,毓逖晚年生活十分安逸。雖説大宅院已七零八落,但毓逖老人待人熱情、博學通達,大家都尊稱他“毓四爺”。
老街坊於洪達回憶説,毓逖老爺子特別愛幫助街坊四鄰。記得在大宅院的西邊有座假山,與北海公園相鄰,山上長滿了野花野草,站在山上可望見北海夾道和高大的北海城墻。土山下還有一口水井,整個8號院住戶都是吃那口井的水。
毓逖喜歡書畫,當年的書畫大師齊白石、溥心畬、溥雪齋等社會名流,經常出入這院子。不論是在家中還是出門訪友,毓逖總喜歡把長孫啟驤帶在身邊。啟驤回憶道:“親眼看見書畫家寫字作畫,讓我受益匪淺。看到他們怎樣握筆、怎樣運筆,感覺到他們寫字的節奏和神韻,跟照着他們的書畫集學字完全不同了。”啟驤先生感慨地説:“看多了慢慢有了自己的鑒賞力和風格,現在能夠看到這種傳統的東西就很難啦。”
啟驤畢業於北京市土木建築工程學校,後在北京城市建設學院學習,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師職高級工程師,1997年被聘為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兼職教授。
如今,毓逖家宅院早已拆分成若干個院子。主院成住着幾十戶人家的大雜院。而東邊跨院,“文革”後期是恭儉衚同居委會,以後成“五七連”加工廠,一群老太太在這兒縫衣服、剪褲子,勞動創收……如今,居委會早騰空,房屋荒蕪,且與南院相連,成為房管所的材料倉庫。
曾經的顯赫,早已化作如煙往事。只有院子中幾棵參天大樹,昭示着院落主人昔日的榮耀。
葉君健
鐘赤兵裝暖氣時還想著老鄰居
1953年作家葉君健與夫人袁茵省吃儉用終於以三百匹的五幅布價格買下了恭儉衚同3號院。葉老曾回憶説:“剛搬進那衚同時,雖古色古香,卻很寒磣……”據説,此前房主是清朝宮內掌管煤炭的官員,民國後逐漸破敗,便將院子分割出售。
葉老買下這小院後,用了幾年,更換門窗、地板,在院子裏種上棗樹、梨樹和柿子樹,小院從此舊貌換新顏,成為世界了解中國作家的一扇窗,經常有國外作家前來拜訪。在中國只有葉君健、林語堂兩位作家刻意用英文創作。所以葉老不僅是聲名遠播的作家,還肩負着傳播中國文化,宣傳、介紹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的特殊使命,葉老的家被譽為“外交小院”。
葉老家的前院,住着開國中將鐘赤兵,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葉老與鐘將軍是一墻之隔的多年老鄰居。葉老生前講述了過這樣一件事,某冬季來臨前,鐘赤兵家維修暖氣,其秘書前來敲葉君健家門,説鐘將軍問葉老家是否願意安裝暖氣,可以將兩個院子一併安裝,但要按規定交納成本費。葉君健欣然接受,並十分感謝鐘將軍的關照。
葉君健説,他多年住平房,最大困苦就是冬季生爐子取暖,十分麻煩,還要擔心煤氣中毒。鐘將軍身居要職,卻還惦記着我這麼個寫字的人,説明他對知識分子的關心和愛護。雖然葉君健與鐘將軍一墻之隔,彼此都知道,卻從未有過交往。這件小事,令葉君健對鐘將軍的為人刮目相看。
鐘赤兵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任民航局局長,為中國民航事業的發展功勳卓著,以後出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1975年,因病離世。從此,鐘將軍家的灰色大鐵門一度緊閉。後,其住宅分配給共和國開國少將李耀文居住。李耀文曾出任中國駐坦尚尼亞大使、外交部副部長。再以後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曾在此居住。
如今,這兩座院落的大門多是常年緊閉。
冰刀王
磨冰刀的收入比當泥瓦匠還好些
在恭儉衚同中,還住有兩位大器晚成的手藝人。他們少年學藝,癡心不悔,終成大器。這就是有“冰刀王”美稱的王保順和百歲剃頭匠及跨界影星靖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兩位都是長壽老人。
2012年10月,92歲的冰刀王駕鶴西去,京城各大媒體對此都有報道。在恭儉衚同冰刀王的家門口,挂着塊白漆招牌,斑駁的紅字寫着“王記精緔精磨各式冰刀”。屋內,一架老式電動砂輪機和型號款式不同的冰鞋、冰刀,擺放整齊。門楣上挂有啟驤先生的題匾“冰刀王”三個大字,金光閃閃。
年過90歲的趙淑珍(冰刀王老伴)回憶説,王保順本是個泥瓦匠,在上世紀40年代初的北京城裏,冬天少有修房屋的生意。本來幹泥瓦匠的就收入微薄,到冬天,只得靠打零工、賣煙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1942年冬天,為生計發愁的王保順發現了個商機,磨冰刀。當年的什剎海是個野河套子,冬天,那些家境殷實的公子哥和小姐們經常到什剎海來滑冰。那時,冰刀和冰鞋都是從北歐進口的,十分昂貴,一雙上好的冰鞋能換一根金條。為養家王保順細心琢磨漸漸找到磨冰刀的門道,畢竟磨冰刀的收入比泥瓦匠還好些,生意好時能買兩斤棒子面。偶爾,還能吃上些白菜、豆腐。
新中國成立後,全社會都在響應“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滑冰成了北京市民最喜歡的冬季運動。每到冬季,有湖水結冰的地方會聚眾多的滑冰愛好者。但好景不長,三年困難時期,王保順家又揭不開鍋了。待困難時期剛結束,滑冰愛好者又出現在冰面上。王保順趕緊找出磨刀工具,繼續操持着磨冰刀的生意。“文革”開始了,誰還敢出門掙外快,直到70年代末,社會大氛圍才逐漸寬鬆起來。
1980年王保順正式退休後,他從工商局申請了個人營業執照,又租賃了什剎海路邊兩平方米大的經營攤位,這下他終於可以靠自己的手藝賺錢了,且用不着擔驚受怕。
當年,憑藉這磨冰刀技藝,冰刀王家最早成為“萬元戶”。因為名氣越來越大,老王的故事還被《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和電視台報道過,一時間王保順成為街談巷議的新聞人物。
如今,冰刀王的兒子王培芝在同行業磨冰刀都在漲價時依然堅守着父親生前定下的價格。王培芝強調説:“人比錢更重要。”
百歲剃頭匠
曾經給馬佔山、傅作義、尚小雲、譚富英理過發
沿着冰刀王家奔南走不遠,還有位百歲剃頭匠,大名:靖奎,人稱敬大爺。在年過九十高齡,因主演了一部電影《剃頭匠》獲獎,成為遠近聞名的“大明星”。這之後,敬大爺居住的院落不斷有媒體記者出入。還有些影迷,也前來一睹生活中的敬大爺。
生於民國二年的敬大爺念過私塾,練過武術,學過唱戲,最終拜師學剃頭,一生靠手藝吃飯。用敬大爺的話説:“人活着就是個吃飯問題,只要不愁吃喝,日子過得去就行了。但要以善心對人,多做點好事就能多活幾年。”正因為如此,年過百歲的敬大爺,依然行動自如,按照記在日曆牌上的老主顧剃頭日子,到府服務。還有些是臥床多年的患者,他則分文不取,義務理髮。
敬大爺在社會動蕩年間,拜師學藝後,剃頭手藝遠近聞名,曾經給馬佔山、傅作義、尚小雲、譚富英等理髮、刮臉。新中國成立後,他走街串巷,幹活吃飯。下街剃頭匠手持一個鐵制器具,名曰“喚頭”,形狀似大鑷子,用小棍自下向上一撥,便發出“嗆啷”一聲,隨走隨響,以召喚主顧。敬大爺説,做人就不能太高傲了,心裏得容得下人。
2006年,那部由敬大爺主演的電影《剃頭匠》先後在法國、印度等多個國家電影節上獲獎。要知道,當年拍電影《剃頭匠》時,敬大爺已經是90歲高齡的老人了。
影片講述有着80多年剃頭經歷的敬大爺,仍住在北京衚同的大雜院裏,過着普通而平淡的生活。他經常給老主顧到府剃頭、聊天;回到家就撥弄那座每天慢五分鐘的老座鐘。他希望每個人,也包括他自己乾淨地來到人世,也希望人們利利索索地離去。當他感覺自己年歲大了,身體不如從前時,便特認真地寫下了遺囑……電影《剃頭匠》以記錄和講述的形式,將老人恬淡而平凡的生活展現。
2014年11月,京城101歲剃頭匠離世,被譽為理髮界的活化石。
五座廟
也是給太監們年老後留條活路
緣於明代宦官專權,以及恭儉衚同曾是內官監所在地之故,在這幾百米長的衚同中,歷史上竟然存有古廟五座之多。在恭儉衚同北口的內官監真武廟,明萬曆年建,據説原內官監宦官所立。此外自南口向北還有火神廟、三官廟、大馬關帝廟及素雲觀。由於內官監主要負責營造及慶典籌劃等事務,而內官監衚同正是該監各廠作密集之地,宦官施捨建廟成風,各廠各作皆出資立廟,一方面為的是求功名,同時也是為太監們年老後留條生存之路。
如今,在恭儉衚同18號還能看到當年大馬關帝廟的遺址,“廟”裏已是住滿居民的大雜院。大殿早已淹沒在住戶自建的小房之中,殿頂上的黃琉璃瓦若隱若現。院子裏的居民見我手拿相機在拍照,追着問我,是不是要拆遷啊?有戲了嗎?
在走訪恭儉衚同中深切感受到,老北京的歷史就隱藏在皇城衚同的犄角旮旯,它不顯山、不露水,靜靜地等待着人們來觀賞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