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衚同裏,藏了很多故事。這些故事藏在衚同那狹窄幽深的街道中,也藏在衚同裏那靜謐的老房子裏。這些衚同見證了時間的流逝以及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在他們身上,流淌的是整個老北京的歷史和記憶。
“非富即貴”的史家衚同名稱成謎
北京有一條被人稱為“非富即貴”的衚同—史家衚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這條衚同往西走一公里,是故宮;往南走一公里,是長安街。説它非富即貴,是因為鼎盛時期,史家衚同裏曾有80多個四合院,居住過很多高官和名流,徐向前、傅作義、榮毅仁等都住過這條衚同。史家衚同47號,就曾經是著名的紅色資本家—榮毅仁的故居。
老北京有東富西貴,北貧南賤的説法,但史家衚同卻與眾不同,這裡不但住有權傾朝野的大宦官,還有富可敵國的大財主。這也是史家衚同給人“非富即貴”印象的主要原因。
史家衚同的名稱由來,始於明代,相傳是由於衚同內居住過史可法而得名的,史家衚同小學內還發現有史可法的祠堂,但是查閱資料得知,在明清時期,許多古籍文獻中對史家衚同就有明確的記載。明嘉靖年間的《京師五城坊巷衚同集》中“史家衚同”的名字就已出現了,而史可法卻是在明末抗清才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的。所以史家衚同得名於史可法這一説法就不成立了。也有人説史家衚同得名是由於在這裡曾有一戶史家大戶居住因而得名,但至今並沒有什麼明確的證據。
媲美“太太的客廳”的“小姐的大書房”
史家衚同最出名的還是位於24號的史家衚同博物館,它是中國第一條衚同博物館,同時也是第一條社區博物館。
館內設有八個展廳和一個多功能廳,分別展示了史家衚同的歷史變遷、院落舊日主人作品以及北京衚同舊時光。在正對大門的展廳中,鋪着一塊一塊的舊磚,這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地磚,保留到了現在。像這樣原汁原味的文物,這裡還有很多。這裡還有不少完整的四合院模型,就是一個微縮小景觀,連影壁和院裏的隔斷、小門墩都一清二楚。
史家衚同博物館原為凌叔華故居,後凌叔華一家定居倫敦,院落曾被出租。在博物館建立之前,這裡曾是史家衚同幼兒園,現在,我們仍然可以在博物館的東墻上看到幼兒園的壁畫。
實際上,比起30年代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廳”,20年代“大小姐的大書房”早已名噪京華,這裡是眾多文人雅士定期聚會的場所,而這位大小姐正是凌叔華。
衚同博物館中,參觀者可以通過實物和照片領略“大小姐的大書房”的風華繁月。凌叔華出身於舊式文人家庭,父親凌福彭與康有為同榜中進士,好同文人墨客觥籌交錯,辜鴻銘、陳寅恪、齊白石等大家因組織“北京畫會”成為家中常客,凌叔華也從小受此薰陶。
而在文藝界嶄露頭角的徐志摩、陳西瀅自此也是凌府常客,時常帶朋友來高談闊論,凌家逐漸成為文人雅士聚會的沙龍。凌叔華在陳西瀅主編的《現代評論》上發表了成名作《酒後》,二人遂相戀並結為夫妻,譜就了中國現代文壇的一段佳話。
與太太的客廳相比,大小姐的書房非常幸運,得以保存至今,也給後人多了一個去品嘗和回味那個年代雅致的時光的去處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