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市衚同”京城最早的金融中心

日期:2016-11-29 16:58    來源:千龍網

分享:
字號:        

  走在前門外大柵欄旁邊的珠寶市街上,稍不注意,您可能就會錯過這樣一條衚同——錢市衚同。這是一條全長50多米的死衚同,最寬處不過80釐米,中間最窄的地方僅有40釐米。如果是兩個成年人在衚同中走,必須錯身才能通過,是條名副其實的小衚同。

  在大清國那會兒,這裡可是北京城內名副其實的“金融中心”,大清國官辦的銀錢交易大廳,簡稱“錢市”就設在此處。“錢市”的形成與“爐行”有關,爐行即官家批准熔鑄銀錠的作坊。珠寶市街是清代爐行最集中的地段,形成了錢市,民國後爐行蕭條,錢市無市,才改建成銀號鋪房,形成一條窄衚同。清《朝市叢載》記載:“銀錢市,在前門外珠寶市中間路西小衚同。”

  “金融中心”為啥這麼“窄”

  錢市衚同緊靠繁華的大柵欄商業街,前門老火車站,商鋪雲集交通便利,套用現如今的話,錢市衚同就是當年老北京的金融街。清朝末年農民賣糧食、工匠賣手工藝品都是用銅錢來交易,可是朝廷收取各種捐稅卻是按白銀來計算,這樣一來老百姓交稅就得將銅錢換成白銀,於是兌換銅錢白銀的錢鋪就逐漸興旺起來。

  當年北京城內名副其實的“金融中心”為什麼這麼“窄”呢?當下兩種説法比較盛行,一説是由於衚同兩側的銀號無節制地擴建各自建築,侵佔公共通道,使衚同越來越窄;另一説顯然更令人信服,這條最窄衚同是有意為之——由於毗鄰前門大街等繁華場所,位於錢市衚同內的“爐行”也格外忙碌,每日進出的銀兩數以萬計——也正是因為天天跟“錢”打交道,所以錢市衚同的首要問題就是安全,也正是因為考慮到了安全因素,所以這條衚同並沒有大講排場而是設計成一條狹隘的小衚同,倘若有歹人搶劫,狹窄的衚同不但會影響其逃跑速度,而且讓盜賊很難攜帶大量銀兩逃脫。

  窄衚同中仍有昔年繁華殘影

  今天在錢市衚同的南側,依然保留着五個大小一樣的院子,這裡就是清朝鑄造銀錠的爐房,小院門上的對聯告訴我們,早年間這條衚同的興盛景象。2號院門前寫着“增得山川千倍利,茂如松柏四時春”。4號院門前寫“全球互市翰琛書,聚寶為堂裕貨泉”。

  這座建築是清代官辦的銀錢交易大廳,簡稱“錢市”,錢市衚同因此“錢市”而得名。千龍網記者 張靜攝

  在錢市衚同的最裏面,現在還有一座大約100平方米的清朝光緒年間的建築,這是座上面有木罩大棚的房子,中間有天井,兩側開天窗。是清代官辦的銀錢交易大廳,簡稱“錢市”,錢市衚同因此“錢市”而得名。據説這裡曾是當年錢市交易最熱烈的地方。

  所謂錢市,是銀、錢兌換的場所,其中也包括制錢。這些只在賬面上交易,盈虧在兌率的差價上,並無實際的銀、錢。經營者要經過官府的批准,且僅限十八家,故稱“十八案”,全部都在錢市衚同,可見當年之盛。現在留下的這幾個小院,已經是殘存的歷史標本了。可以説,錢市衚同是中國現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金融交易所。

  錢市的形成與爐行有關,所謂爐行就是官家批准熔鑄銀錠的作坊。在清朝的時候,爐行都集中於珠寶市街,形成了錢市。民國以後,爐行失去了政府授予的特許經營權,再加上正逢幣制改革,對貴金屬熔鑄的市場需求日漸萎縮,爐行便逐漸蕭條下來,隨之錢市也逐漸無市。到了民國時期均已改為銀號,形成了一條窄衚同。

  當年的銀號均改為民居

  想當年北京城裏官辦的白銀銅錢買賣就在錢市衚同,這裡壟斷着全北京城白銀合同簽的交易比價。據《北京地名志》記載:“錢市,錢商每日集於此交易。”

  清朝時期,白銀和制錢是商品交易的主要結算貨幣。二者兌換的比率都是由錢市衚同內的銀錢交易大廳往外發佈的。過去,北京城內大的錢莊、商號每天都要派人到錢市查看比價。當時沒有電話等通訊設備,各家商鋪派到錢市衚同的夥計,都帶着兩三隻鴿子,遇到價格波動較大時,夥計就將白銀銅錢的行市寫於一張小布條,綁在鴿子的腿上,放回本家店舖,讓鴿子回去報信兒。那熱鬧的場面一點不亞於如今的股票交易市場。

  解放後政府開始了對貨幣的統一管理,銀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便退出歷史舞臺,錢市衚同內的“銀錢交易大廳”和幾家銀號均改做民居,昔日“金融中心”的場面早已不見蹤影,整條衚同在曆盡繁華後反而顯得格外平和與寧靜。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