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哪些衚同是以工匠命名的?

日期:2016-11-29 16:55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老北京哪些衚同是以工匠命名的?

  首屆“北京大工匠”評選活動日前已拉開帷幕。“工匠”即有工藝專長的匠人,古有“百工”之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工”已成為手工業者的通稱,《論語·子張》雲:“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古都北京作為能工巧匠的薈萃之地,有不少街巷名稱都是以工匠命名的……

  鐵匠營鐵匠衚同曾是打造冷兵器的作坊

  北京有多處稱鐵匠衚同或鐵匠營的地方,均為明清時設有製作鐵器的作坊或鐵匠聚居地得名。鐵匠俗稱“打鐵的”,是一門古老的職業,匠人們以鐵為原料,靠一把小小的鐵錘打造出各式各樣兵器或生産、生活工具。打鐵是個技術活兒,多由師徒二人以上組成“小作坊”,其工具有爐臺、風箱、砧子、鍛錘、鉗子等,勞動強度很大。

  西城區廠橋附近有前鐵匠衚同和後鐵匠衚同,清代稱鐵匠營。當時此地為“八旗”之正黃旗地界,駐有旗兵,所設鐵匠營以打造兵器為主,1911年後析為前、後兩條衚同,分別稱前、後鐵匠營,1965年定名為前、後鐵匠衚同。

  豐台區以鐵匠營命名的地名有六個,分稱鐵匠營、東鐵匠營、西鐵匠營、南鐵匠營、北鐵匠營和小鐵匠營,均為明初在此設打造兵器的營地而得名。明代軍隊所使用的兵器多為鐵制,為了滿足軍隊訓練和作戰的需要,朝廷組織鐵匠成立了打造兵刃和鐵器的工匠營(兵工廠),俗稱鐵匠營,屬官營的手工業“大作坊”,按照兵部要求打造各種兵器。現在南三環方莊橋和劉家窯橋之間的東鐵營橋即是源自鐵匠營之名。

  弓箭大院弓匠衚同曾為清代騎射製造弓箭

  弓箭是古代軍隊使用的一種以弓發射、具有鋒刃的遠射兵器。弓由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桿、羽箭、箭頭。弓箭結構看似簡單,但製作工藝很高,歷代從事弓匠製作的匠人不計其數。

  因清代乾隆年間為製作弓箭之所而得名的弓匠衚同很多,如位於西城福綏境地區的東弓匠衚同、西弓匠衚同、小弓匠衚同,位於東城區朝陽門北小街東邊的南弓匠營衚同和北弓匠營衚同。此外,東四十字路口西南角還曾有個弓箭大院,衚同呈南北走向,北起東四西大街,南不通行,道路兩側是整齊的營房,成形於明代,當時有四十多家製作、經營弓箭的作坊。隨着火藥的發明、槍炮的使用,到了清朝規模縮小,只剩下十七家,隸屬朝廷造幣處管理,所製作的弓箭均上繳兵部、禮部、戶部等,不得外賣。“聚元號”是這裡最著名的一家作坊,創辦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其匾額據傳為乾隆皇帝御筆所題。“聚元號”制弓十分繁雜,有200多道工序。到了清末,已傳至第七代店主王氏。隨着清王朝的滅亡,弓箭大院內的店舖日漸衰敗,“聚元號”老闆將弓箭鋪變賣於“全順齋”掌櫃堂弟楊瑞林。其後店內弓箭經楊瑞林悉心製作、靈活改進,曾參展民國初年(1912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並獲獎。如今“聚元號”已為第十代傳承人,其弓箭製作技藝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産。

  鞍匠衚同的老工匠曾被乾隆封為“九品鞍匠”

  鞍匠衚同位於西城區福綏境地區,呈東西走向。東起小太平衚同,西至阜成門北順城街,清代稱鞍匠營,曾為製造馬鞍之所。

  滿族是一個矯健而善於騎射的“馬上民族”,各旗都設有製造弓箭的工匠營。雍正八年(1730年)曾有諭旨:“五匠俱係出征、行圍所需,命定期考驗,其技藝不精者勒限學習。”當時五匠的編制為1118人,鞍匠作為五匠之一,人數為447人。馬鞍是一種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內塞軟物,前後均凸起,其製作工藝頗有講究。據傳,鞍匠營有一位技藝高超的老鞍匠,曾為乾隆皇帝製作過禦馬鞍,並受過皇封。

  清代皇帝每年要舉行“塞外行圍”、“木蘭秋獮”,所用禦馬鞍由總管內務府造辦處承作。有一年,造辦處為乾隆皇帝製作了三個禦馬鞍,但乾隆皇帝都不滿意。造辦處打聽到鞍匠營有位王師傅技術高超,製作馬鞍已有30多年,於是將他請到造辦處專為乾隆皇帝製作禦馬鞍。王師傅的手藝果真不一般,一個月之後便製作出一副鐵鋄金鏤雕雙龍馬鞍。其前後鞍橋通體飾銀葉,鏨龍、雲、火珠,鑲嵌青金石、珊瑚等,面部以鐵鋄金鏤二龍戲珠及如意雲紋,樣式獨具匠心。乾隆皇帝看後甚是喜歡,於是封其為“九品鞍匠”,並賜黃馬褂一件。

  棚匠皮匠繩匠針匠衚同的著名工匠各有絕活

  棚匠衚同在新街口北大街迤西,最初叫棚匠劉衚同,東西走向,東起東校場衚同,西至中校場衚同。據傳早年間因衚同內有棚匠開設的棚鋪得名。老北京有三種精絕手藝,搭棚匠是其中之一。棚匠搭棚,只有杉篙、竹竿、蘆席、繩子,平地而起,高至十丈,寬亦十丈,中間不見一柱。多為夏季庭院中搭的天棚以及平時住戶殯喪嫁娶等紅白喜事搭的靈堂、壽堂、喜堂。據傳明永樂年間,在棚匠衚同住着一位叫劉富貴的棚匠,能搭各式各樣的棚,與真的建築無異,所以京城大戶人家辦紅白事多請劉師傅搭棚。由此其所在的衚同被稱為棚匠劉衚同、棚匠衚同,後諧音稱為朋獎衚同。如今衚同已拆除,不見其蹤。

  皮匠衚同今稱王皮衚同,呈東西走向,東起前門大街,西至煤市街。《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載:“王皮衚同在明即已存在,屬正西坊。其名稱來歷,據説是因一姓王的皮匠居此而得名。”皮匠是早年間京城最常見的匠人,俗稱補鞋匠,以皮革製作或修理皮鞋、皮貨、皮件謀生,儘管使用的工具只有錘子、釘子、剪刀等,但同樣屬於技術性較強的行當。王皮衚同最初稱王皮匠衚同,萬曆年間衚同東口住着一位縫製靴鞋的王皮匠,為人和善,手藝嫺熟,因而遠近聞名,這條衚同遂被稱為王皮匠衚同,後稱皮匠衚同。清末民初,這裡曾是“八大衚同”之一,1949年11月北京市徹底取締妓院後,被改稱王皮衚同。

  繩匠衚同即菜市口衚同,據《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載:該衚同“建成於明時,屬宣南坊。當時稱繩匠衚同,因有制繩為業的工匠居此,故名……”清乾隆時期的地圖上稱神仙衚同,清朝晚期逐漸訛稱為丞相衚同。1965年整頓街巷名稱時因距菜市口甚近,改稱菜市口衚同。繩子是人們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物品,而從事繩子製作(北京人多俗稱打繩)的匠人被稱為打繩匠或繩匠。打繩就是將麻繩、草繩等作為股繩,然後將三股股繩放置在自製的工具上,慢慢擰成一條繩。繩匠的勞動強度較大,一天勞作下來,常常是腰酸腿痛,清末一首《竹枝詞》曾有這樣的描寫:“嚦嚦碌碌搖繩索,搖得手酸臂膊曲。小繩尚易大繩難,千搖萬搖難收束。古言係日須長繩,此繩如何搖得成。乃知有意將人警,係日天繩日易沉。”繩匠衚同長達一里許,曾有數十家制繩作坊,最多時有繩匠五六百人。

  針匠衚同位於東直門大街北側,據《北京市東城區地名志》載:“針線衚同,明朝屬北居賢坊,稱針匠衚同。清朝屬鑲黃旗,稱針線衚同。民國後沿稱。”過去人們穿的衣衫均為手工縫製,所謂針匠並非製作針的師傅,而是“裁縫”的別稱,即做針線活的匠人。早年間京城的大街小巷裏有不少裁縫鋪,也稱針匠舖或針線鋪。據傳針匠衚同裏的針匠舖是嘉靖年間一位來自揚州的宋姓裁縫開的,其裁剪技術極為精湛,甚至連王府裏的人也來他的舖子裏做活兒。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