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大”衚同,您去過哪幾個?
1.豐盛衚同
關於豐盛衚同的來歷,有兩種説法:一是認為與天啟皇帝的乳母奉聖夫人有關,一是與明初大將豐城侯有關。事實是誰也沒錯,在東西城曾經各有一條豐盛衚同。西城的這條至今仍叫豐盛衚同,因明成主朱棣的名將豐城侯李彬府邸在此,是名豐城衚同,見明嘉靖年《京師五城坊巷衚同集》,至清初便訛傳為豐盛衚同了。那條富於傳奇色彩的衚同,則是與東城乃茲府(明:奶子府)衚同垂直相交,清末時亦叫豐盛衚同的小衚同,現名為豐富衚同。
2.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斜街之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轄境,為東北-西南走向,衚同的東口通向地安門外大街,西口則守着銀錠橋頭。根據明朝時的《京師五城坊巷衚同集》記載,這條衚同叫做“打魚廳斜街”,據朱尊彝所著《日下舊聞考》的記載清乾隆年間這條衚同被稱為“鼓樓斜街”,到清末時鼓樓斜街改名煙袋斜街。
3.琉璃廠
琉璃廠文化街位於北京和平門外,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起於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裡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舖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這裡經營古玩字畫的店舖很多。大多數外國人來京旅游都要到這裡。清初古董商開始在此經營,乾隆時(1736-1795)已成為古玩字畫、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寶的集散地。建國後這裡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
4.帽兒衚同
帽兒衚同屬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東起南鑼鼓巷,西至地安門外大街。北與豆角衚同相通,南與東不壓橋衚同相通。明代稱梓潼廟文昌宮衚同,因有文昌宮而得名。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稱帽兒衚同。帽兒衚同7號、9號、11號院,原為清末大學士文煜的宅園。13號院為馮國璋故居。35、37號院原為清宣統皇后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稱娘娘府。45號院原為清代提督衙門。
5.國子監街
位於東城區西北部。東起雍和宮大街,西至安定門內大街。因國子監,故名。國子監街東西向,形成於元朝初年,明時稱“國子監孔廟”,清時稱成賢街。民國以後稱國子監。1965年稱國子監街。文革時稱紅日北路九條。國子監街保存着較好的舊京街巷的風貌。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1984年定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子監街是北京僅存有牌樓的街道。
6.金魚衚同
位於東城區域西南部,燈市口大街南側,屬東華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呈東西走向。東起東單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與校尉衚同相通,北鄰西堂子衚同,全長567米。金魚衚同,明朝屬澄清坊。清朝屬鑲白旗,沿稱。“文革”中一度改稱瑞金路九條,後恢復原名。衚同西口接王府井大街,熱鬧繁華。衚同內有清末大學士那桐的府第,俗稱那家花園。
7.定阜街
位於西城區東北部。東起龍頭井街,西至德勝門內大街。明稱定府大街。永樂初,徐達之子,徐曾壽被追封為定國公,其府第在此,故名。清乾隆時作定府樓街。清末又改回原稱。民初末變。且又將“府”諧音為“阜”。1965年整頓地名,去“大”,作今稱。定阜街在明朝時為定府大街,有明朝定國公府第,故而得名,民國年間,諧音為定阜大街,建國以後稱為定阜街。
8.菊兒衚同
菊兒衚同位於東城區西北部,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鑼鼓巷,南鄰後圓恩寺衚同,北與壽比衚同相通,屬交道口街道辦事處管轄。菊兒衚同東口,現在的3號、5號、7號和壽比衚同6號,是清代直隸總督、兵部尚書榮祿的宅邸。原宅很大,分為三部分,西部是西式樓房,中為花園,東部為五進的中式四合院。
9.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是北京東城區的一條很古老的街道。其南口在地安門東大街,北口在鼓樓大街。它始建於元朝,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各有8條對稱的衚同,整齊地排列在兩側,從外形看猶如一條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點保護的四合院街道。元代將大都城規劃為50坊,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兩坊之間的分界巷。明代將北京內城分為28坊,將“昭回”“靖恭”二坊合併,稱“昭回靖恭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該坊的南北中心線,巷名為“羅鍋巷”。此名有可能是從元代沿襲來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的《京城全圖》已將明代的羅鍋巷改稱南鑼鼓巷。
10.八大衚同
北京的衚同多如牛毛,獨獨八大衚同聞名中外。因為當年,這裡曾是煙花柳巷的代名詞。“八大衚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鐵樹斜街以南,由西往東依次為:百順衚同、胭脂衚同、韓家潭、陜西巷、石頭衚同、王廣福斜街、朱家衚同、李紗帽衚同。
北京“六最”衚同,您去過哪幾個?
1.最長的衚同——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在舊中國時為使館區。衚同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衚同。
元朝時,東交民巷和廣場西側的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衚同,名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衚同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的江米巷截斷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東江米巷設有六部中的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但主要只接待來自安南、蒙古、朝鮮、緬甸等四個藩屬國的使節,因此會同館又被稱作“四夷館”。到了清代,會同館改名四譯館,並修改政策只允許外國使節在這裡居住四十天。
東交民巷原是明清兩代“五部六府”所在地。清乾隆、嘉慶時期曾有“迎賓館”供外國使臣臨時居住。鴉片戰爭(1840年)以後在這地區先後設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館,1901年後改為使館街,英、美、法等11國在巷內成立聯合行政機構,還開設了“美國花旗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英國匯豐銀行”、“日本正金銀行”及教堂、醫院等多處,這段歷史留下許多風格各異的西洋建築,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
2.最短的衚同——一尺大街
一尺大街,它才十來米長,在琉璃廠東街東口東南,桐梓衚同東口至櫻桃衚同北口,這一條街東西走向,是一條北京最短的衚同。當年,衚同路北三個門臉,全是刻字店;路南三個店舖:西邊大酒缸,中間鐵匠舖,東邊理髮店,緊挨着櫻桃衚同北口,一條衚同、一尺大街、十來米長、只有6家門臉、店舖,是北京衚同的縮影。這條衚同已經併入梅梅斜街了。
3.最寬的衚同——靈境衚同
靈境衚同是位於北京市西單地區一條東西向的衚同,屬於西長安街街道辦事處。自東向西分別和府右街、西皇城根大街、西單大街三條南北向街道相交,其中東端和府右街相交為丁字路口,西端和同為東西向的辟才衚同相通,與西單大街相交叉。
明朝時,靈境衚同分東西兩部分,東段因坐落有靈濟宮,因此被稱為靈濟宮,西部南側有宣城伯府,因此稱宣城伯後墻街。
清朝時,以西黃城根南街為界,東段因原“靈濟宮”逐漸變讀為靈清宮、林清宮(傳説和嘉慶年間攻打皇宮的反民林清有關),因此被稱為林清衚同,西段則稱為細米衚同。
到了清代,靈濟宮不那麼紅火了。靈濟宮的名稱,在人們的口傳中,以訛傳訛,把“靈濟”變成了“靈清”,後來又轉成了“靈境”。道觀所在之地也就成了“靈境衚同”。
現代的靈境衚同寬闊筆直,西頭連接着繁華喧鬧的西單北大街,東頭連接着肅穆莊嚴的府佑街,小汽車往來賓士,成為東西向的通忂。
4.最窄的衚同——錢市衚同
在大柵欄相鄰的珠寶市街西側,有條北京最窄的衚同--錢市衚同,街長55米,寬0.7米,街內南北共有九組建築。盡端是一庭院,上有罩棚,旁有鋪房,是清代官辦的銀、錢交易的“錢市”遺存,是早期金融市場的雛形。
5.拐彎最多的衚同——九灣衚同
北京市轉彎最多的衚同是九灣衚同,它位於宣武區東部,東口與鋪陳市衚同相連,西口從校尉營衚同通出,全長約390米,彎曲之處不下於13處,堪稱北京城彎道最多的衚同。
北京的衚同多是直來直去,但您萬一走進北新橋附近的九道灣衚同準要迷路,小小的衚同一分為五卻拐了十九道彎,不迷路才怪。西城區也有一條九道灣衚同,不過現已改名為百代衚同了,前門外的九彎衚同仍在,實際上要拐十三個彎。
針對九灣衚同的西口,有很多詭秘的説法:向西走不吉利。年過八旬的老人李虹一談到衚同西口,她眼神裏都還帶着恐懼的神情,説:“長這麼大,我幾乎沒從衚同西口進出過。九灣衚同的西口比較狹小,比較偏僻,走的人少,住戶多集中在東邊。剛解放時,衚同西口出過一起命案,衚同裏的老居民們更加相信了‘走西門不吉利’的説法,於是各種説法就不脛而走。到現在,真正使用衚同西口進出的居民並不多。”
家住九灣衚同10號院的李師傅説,九灣衚同的名稱來自於衚同有9個90度的拐彎,其實按地磚線劃分,衚同裏總共有13個彎。李師傅透露,在衚同裏,男孩子們最快樂的游戲是騎着自行車在彎道裏玩飄移。他在青年時也喜歡參加自行車比賽:先是從東邊騎向西邊,誰騎得最快,並且車把沒被墻擦着,誰就被認為技術最牛。
6.最古老的衚同——元朝就有的磚塔衚同
磚塔衚同位於西四牌樓附近,磚塔衚同這一名稱,來自於矗立在衚同中的一座青磚古塔,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師,金元之際的高僧萬松老人的葬骨塔。萬松老人塔的精確塔齡已不可考,但根據史料推斷,可以肯定在六百年以上,而磚塔衚同的年齡亦應與此相倣。明人張爵所著《京師五城坊巷衚同集》(成書於嘉靖三十九年)、清人吳長元所著《宸垣識略》(成書於乾隆五十三年),均把磚塔衚同作為京城古跡加以收錄,由此亦可以推斷磚塔衚同歷史之久遠。
元代北京的衚同名稱,保留到今天的已為數不多。位於西四丁字路口以西的磚塔衚同就是其中的一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
關於磚塔衚同的古老,我們可以從元人李好古的雜劇《張生煮海》中找到佐證。在劇的第一折中張生與龍女定情後,家童湊趣,與龍女的侍女梅香調情。家童雲:“梅香姐,你與我些兒什麼信物!”侍女雲:“我與你把破蒲扇,拿去家裏扇煤火去!”家童雲:“我到哪尋你?”侍女雲:“你去那羊市角頭磚塔衚同總鋪門前來尋我。”足證元大都城裏,已有磚塔衚同。至於“羊市”則應指磚塔衚同旁邊的羊肉衚同,同樣歷史悠久。
磚塔衚同因衚同東口有一座八角七重檐的青灰色磚塔而得名。此塔名為“元萬松老人塔”,為紀念萬松老人而修建的。關於萬松老人及此磚塔,在明劉侗、於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之四《西城內·萬松老人塔》中有詳盡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