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袋斜街名字的來由

日期:2017-07-24 14:56    來源:西城區人民政府網站

分享:
字號:        

  煙袋斜街有着800餘年的歷史,明代已經是一條商賈雲集的商業街了。這條古街東起鼓樓前的地安門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衚同與鴉兒衚同相連處,全長232米。此街明朝初年稱“打漁廳斜街”,到清乾隆年間稱此街為鼓樓斜街,清末道光、咸豐前後才改稱“煙袋斜街”。至於為何會叫“煙袋斜街”這麼個怪名字呢?説法不一。

  其一,據史書記載,當年老北京住在北城一帶的旗人大都有抽旱煙或水煙的嗜好,北京城裏的煙葉行業因此而發展起來,當年鼓樓前、地安門外有眾多煙鋪。那時候抽煙講究用煙袋,所以這條小斜街上,一家挨着一家開起的煙袋鋪,煙袋鋪大都是高臺階,門前豎一個木製大煙袋當幌子。最特別的是東口路北“雙盛泰”煙袋鋪門前豎着的木雕大煙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飯碗一般,金黃色的煙袋鍋上還係着條紅綢穗,十分醒目。這大煙袋稱得上是北京同行業中的頭號大煙袋了,慢慢煙袋斜街的俗稱叫開了。這裡是八旗子弟貴族官宦常來往的地界,據説街口的煙袋店還專門為慈禧太后通過煙袋杆兒。後來官方也將這裡鼓樓斜街的名字改作煙袋斜街,作為正式街名,於是這“煙袋斜街”的俗名兒就這麼轉正了。

  不過,另一説煙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隻煙袋,細長的街道好似煙袋杆兒,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就像一個煙袋鍋兒,而更神奇的是,什剎海上的朦朦雲煙,棋盤錯落的衚同,還有活色生香的市井人家的炊煙,仿佛都是它噴出來的煙圈。

  煙袋斜街清末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還是北京北城較有名氣的文化街,街內不僅經營煙具,還有眾多古玩、書畫、裱畫、文具及風味小吃店舖,曾留下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跡。現在街上已逐漸恢復了部分煙袋舖子。這條形似煙袋的古老小街既沉澱着深厚的歷史,又充滿了時尚氣息,每天觀訪的游客絡繹不絕,鋪面建築風格樸素並有北京北城特點,特別是霓虹閃爍的夜晚在街上徜徉,仿佛穿越了歷史與時空。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