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是中國元代傑出的天文、水利、數學、儀器儀錶製造專家,曾制定《授時歷》,精確推斷以365.3425天為一年,並主持製造過簡儀、仰儀、高表等十多種天文儀器。這些成果都比歐洲早300年。
郭守敬最大的成就是在水利方面,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從事水利建設,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完成大小百餘處河渠泊堰的治理,對大都水利的建設貢獻最為突出。郭守敬當時負責修建元大都,以什剎海的東岸作為北京城最初規劃設計的起點,經過全面勘察,他提議將北面的高粱河水系和永寧宮附近的一片水域接通,再向東南開鑿一條人工河接通已有的大運河,這樣不但解決了漕運船隻在城裏的停泊,而且給大都城找到了足夠水源,從大都到通州這段河道就是通惠河,而通惠河在大都的起點就是什剎海,因此什剎海成為漕運碼頭,從大運河北往的船隻可以直通這裡,促進了元大都的經濟發展。
匯通祠在什剎海的西海北沿,始建於元代,最初名為鎮水觀音庵,元大都初建時期,郭守敬曾長期在此主持全國水系的水利建設設計,乾隆年間重修後改名匯通祠。現在郭守敬紀念館就建在匯通祠內,為社科類專題人物紀念館,1988年10月建成開館。
郭守敬一生科技成就有二十幾項遙遙領先世界水準。20世紀70年代,國際天文學組織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和太空中編號為2012號的小行星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