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中學原教學樓在通州新城南門外迤西潞河中學內外。清同治六年(1867),美國基督教傳入通州,並於通州新城北後街教堂(今中山街小學北大門內東刺槐樹附近)辦學,稱八境神學院,以培養四面八方基督教教士為辦學目的。清光緒四年(1878),校址遷至新城南門外曬米廠東南,局面漸次擴大,更名為潞河學校。光緒二十六年(1900),通州義和團振臂而起,仇教滅洋,焚燬教堂、學校、醫院、住宅多處。次年,清政府腐敗妥協,簽定屈辱賣國條約——《辛丑條約》,美國牧師竄回通州,強迫賠款16萬兩(通州賠6萬兩),且將南倉官地全部劃歸教會使用,另以賠款購買新城南門外謝家園、北園、曬米廠等地,以建學校、醫院、住樓、教堂。3年告成,設大學、中學二部,改稱協和書院。1912年再更為華北協和大學。1917年,大學部併入北京匯文大學,後易名為燕京大學;中學部坐地改稱私立潞河中學。
潞河中學
潞河中學
1908年,民主革命先烈蔡德辰至此,發動推翻清朝政府,於此成立共和會北京分會通州支部。一年間,此校成為北方革命要所,宣傳革命思想,發展革命隊伍,且部署於1912年11月17日發動通州起義。1927年秋,正當革命轉入低潮之際,此校高中二年級學生周文彬(金祥鎬,朝鮮族人)等組織成立中共通縣中心黨支部,開展地下革命鬥爭。1933年,本校禮堂設臨時醫院,救護長城抗戰傷員,且高舉“民族魂”旗幟,要求抗日,反對內戰。1941年12月,日偽政權強行接管此校,校長陳昌佑輾轉赴西安,一批學生轉入冀東參加抗日。1946年,潞河中學復校,中共北平區委派人至此領導愛國學生運動。1949年春,不少學生報名南下,參加解放戰爭。1950年12月,師生冒雪游行,摘除美國傳教士命名樓房匾額,開會控訴美帝侵華罪行,且強烈要求人民政府接管。次年10月29日,河北省政府接管此校,易名河北省通縣中學。並開展肅清親美、崇美、恐美思想活動,招收工農子弟入學,此校獲得新生。1955年,易稱河北省通州一中,1958年4月,更稱北京通州一中。1960年改名北京通縣一中,1987年底,定名為北京市通州潞河中學。此校不僅培養出一批革命志士,同時有侯仁之、黃昆、王洛賓、劉紹棠等眾多各界著名人士也都畢業於此。
潞河中學原教學樓
此校現存兩座較早洋樓與飯廳,乃是美國傳教士利用“庚子”賠款所建,是外國列強侵華之歷史見證,為中華民族恥辱紀念地;自辛亥革命至新中國成立,此校洋樓中培養不少革命仁人志士和許多專家學者,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做有突出貢獻,其又是通州乃至華北地區的革命搖籃,為重要教育基地。另外,洋樓為中西方建築融合的風格,是中西方建築文化結合的典型。總之,其歷史價值頗高,教育意義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