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名永通橋,因東距通州8華里而被百姓俗稱八里橋。歷史上拱衛京師的古橋有三座,一為京西南的盧溝橋,二為京北昌平的朝宗橋,三為京東通州區的八里橋(永通橋)。八里橋建於明正統十一年(西元1446年),南北長50米,東西寬16米。橋面兩側有32副石欄板,板面上的雕刻刀法流暢,粗獷有力。欄板上有望柱33對,每個望柱上雕有石獅。石獅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可與著名的盧溝橋石獅媲美。橋東西兩端各有一對戧獸,長鬣密麟,昂首挺胸。護坡石上臥伏着四隻鎮水獸,扭頸傾頭,怒視碧波。橋南往東200米處,立有清雍正禦制石道碑一座。大橋兩岸,綠柳白楊,芳草萋萋,風景如畫。白天,憑欄東望,可見巍巍古城;夜晚,扶欄觀水,細波之中,月影婆娑,或如玉盤,或如銀鉤。若有客航貨舟通過,槳碎玉盤,水折銀鉤,甚為壯觀。昔日的通州八景之一——長橋映月,指的就是此地。橋上的每塊石頭之間嵌鐵相連,十分堅固。
1860年八月初七,英法軍隊以6000人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分三路向八里橋一帶猛撲。當時,駐守八里橋一帶的清軍三萬,由僧格林沁統率。清軍當時處於冷熱兵器轉型期,武器落後,與英法聯軍展開生死決戰。戰至當晚,雖然清軍官兵前仆後繼,打死聯軍一千多人,最終八里橋仍未守住,3萬將士全部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