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時期,此處在通州城南垣中段外側,因首都中都、大都先後設於燕京薊城,潞河(白河)得到開竣為大運河起首河道,大批信仰伊斯蘭教者或因漕運、或以腳夫、或由從商、或源放牧,於此定居,於延佑年間建朝真寺,以滿足穆斯林需求。明正德十四年(1519)、萬曆二十一年(1593)重修,易稱清真寺。清康熙間,聖祖曾至此寺,遂有邦克樓門額楷書“萬壽天疆”大木匾。四十七年(1708),增建禮拜殿敞軒兩側入殿過道亭。道光年間(1821-1850),辦“義學”增建房舍。光緒元年(1875)增修。民國二十年(1931)重修。二十二年(1933)春,一股日寇侵入運河東畔,炮轟縣城,炸毀清真寺禮拜殿一、二卷,起火殃及北教長室,旋即修復,且開辦清真寺大學。三十四年(1945)再修。解放前,曾在寺內開設穆光小學校,教授回民子女,解放後因之,易稱“回民小學”,對古代建築有所拆改。1959年公佈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文革”間,此寺易作通縣殘疾人福利廠,破壞嚴重,僅保留禮拜殿、北教長室、北講堂及北跨院。1982年恢復宗教活動,工廠遷出。
通州清真寺
此寺規模宏大,佈局緊嚴,大於北京牛街清真寺,且綜合運用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制,絢麗多彩,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水準,有一定的科學價值。此寺是大運河北端回民聚居眾多的歷史見證,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又康熙、乾隆二帝去東陵祭祖或視察運河的往返途中,亦均曾入此寺,有一定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