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日期:2017-07-07 10:33    來源:通州區人民政府網站

分享:
字號:        
  • 歷史文化3.jpg.jpg
  • 歷史文化3.jpg.jpg

  通州是北京的東大門,北運河的起點,在歷史上曾經是倉儲漕運重地,江南塞北物資交流的樞紐,素有“一京、二衛、三通州”的美譽。
  通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據《光緒通州志》記載,相傳遠在顓頊、帝嚳時代,這裡屬畿內地;堯、舜、夏、商、周及戰國時期,分別為冀州、幽州、燕所轄;春秋戰國時代,地屬燕國,已有大量人口居住;秦朝隸屬漁陽郡;西漢正式建置;東漢時期社會繁榮、人口眾多。由於有文字可考,所以本文以西漢作為通州歷史沿革的起點。當然早在建置以前遙遠的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這裡繁衍生息,用勤勞的雙手開拓着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為子孫後代奠定了良好的基業。

西漢

  自西漢建置至今兩千多年的歲月裏,名稱屢經更疊,治所幾番遷徙,隸屬關係變化頻繁,行政區域時有增減,建置等級有升有降,構成一部極為錯綜複雜的建置沿革史。
  《漢書》與《資治通鑒》等史籍都有記載:西漢在這裡設路縣,路縣就是通州最早的名稱。據考證當時路縣的治所,在今潞城鎮古城村,隸屬漁陽郡。
  王莽篡漢稱“新”,改三百六十縣為“亭”,路縣改稱通路亭,屬通路郡。

東漢

  東漢建武元年(西元25年),光武帝劉秀遣吳漢破五幡、銅馬於潞河之上,大獲全勝。因路縣瀕臨潞水,乃將路字加水旁改為潞縣,縣從水名,以紀戰績,併為漁陽郡治所所在。此後在很長的時間裏,使用潞縣這個名稱,並且與潞水休戚相關,興衰與共。參照文獻,並經專家實地考察、推斷,大約在東漢時期,潞縣治所遷往今三河市燕郊鎮西南,城子村西瓦渣地。建安十八年(西元213年)潞縣隸屬冀州,後改屬幽州廣陽郡。後又恢復漁陽郡,潞縣隸屬之。

三國

  三國期間,潞縣是魏國的領地,隸屬幽州的燕國。


  晉朝,因襲舊制,仍屬幽州的燕國。

五胡十六國

  到了五胡十六國期間,各族分建方隅,互相攻伐,此滅彼興,各國領域變化錯綜複雜,僅將主要情況略予敘述。潞縣先後歸屬羯族的後趙,鮮卑族的前燕;氐族的前秦;鮮卑族的後燕;漢族的北燕。

南北朝

  南北朝時,初屬北魏的漁陽郡,後改屬潞郡,併為潞郡治所所在。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於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西元446年)曾廢平谷安樂二縣,併入潞縣。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西元534年),元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潞縣屬東魏;天寶元年(西元550年)東魏被高陽所篡,建北齊,潞縣為北齊屬地,廢潞郡,隸漁陽郡,併為漁陽郡治所所在。據傳,潞縣治所於北齊期間遷至今通州鎮。武平元年(西元577年)北周滅掉北齊,潞縣歸屬北周,仍隸屬漁陽郡,併為漁陽郡治所的駐地。


  隋統一中國後,開皇三年(西元583年)廢漁陽郡,潞縣歸幽州總管府所轄。大業三年(西元607年)廢幽州置涿郡,潞縣改屬涿郡。

  唐開國之初,潞縣仍屬涿郡。唐高祖武德二年(西元619年),漁陽郡治所自無終徙此,在潞縣設玄州(另説為元州),並於同年劃出潞縣的部分領地置臨泃縣(三河縣前身)。貞觀元年(西元627年)廢玄州,撤臨泃,潞縣仍屬幽州,隸河北道。據考,在唐朝期間,潞縣曾因水患移至於今順義縣西南,孫河附近的原安樂故城。開元四年(西元716年)在此析潞縣領地置三河縣。天寶元年(西元742年)幽州改為范陽郡,潞縣隸屬范陽郡。寶應元年(西元762年)潞縣仍屬幽州。
  唐代統一邊疆地區以後,為了維護中原與邊疆地方的關係,在各族首領所轄領地,設置一些羈縻府、羈縻州、羈縻縣等特殊行政區域(羈縻即籠絡的意思),由唐王朝任命各族首領為長官,並世代世襲。後來隨着邊疆地區民族鬥爭形勢的變化,於唐中宗神龍年間(西元705-707年),有些羈縻州、縣先後內徙,有的直接僑置於幽州境內,其中寄治於潞縣的有:鮮州及其所領的賓從縣;崇州及其所領的昌黎縣。這種特殊情況就使得潞縣的建置史更加複雜化了。

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梁、唐兩代潞縣均屬幽州。據傳,潞縣治所大約在五代初期,由安樂故城遷回今通州鎮(另説唐開元二年至天寶六年潞縣治所復移現址)。後晉石敬瑭為求助契丹奪取政權,於天福元年(西元936年)把包括潞縣在內的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遼會同元年(西元938年)潞縣隸屬遼國的南京道幽都府。開泰元年(1012年)改南京道為燕京,改幽都府為析津府。潞縣隸屬析津府。
  遼太平六年(1026年)劃出潞縣南境的一部分領地,設置漷陰縣(後改稱漷縣)。到了清初漷縣又並於通州,由於通州與漷縣有着這層水乳交融的歷史淵源,所以本文包括漷縣的歷史沿革,是理所當然的。

  宋宣和四年(1122年),北宋王朝聯合金國,從契丹手中收復了幽州,設燕山府,潞縣隸屬之。但僅短短三載,於宣和七年(1125年),燕山守將郭藥師降金,潞縣、漷陰又歸屬金國了。
  金天會三年(1125年),燕山府歸金,廢燕山府,改置燕京路析津府,潞、漷二縣隸屬之。
  金天德三年(1151年),在潞縣設刺史州——通州,取“漕運通濟”之意,治所駐於潞,領潞、三河二縣。
  貞觀元年(1153年),金朝遷都燕京(今北京),改燕京為中都,改燕京路為中都路,改析津府為永安府,後又改為大興府。通州(潞縣,三河)及漷陰縣隸屬之。通州的設置與其命名,都標誌着它作為中都(北京)水路門戶地位的確立,併為以後的興旺與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在通州的發展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年),蒙古族軍隊攻克中都,置燕京路,總管大興府,通州及所領的潞、三河二縣及漷陰縣均屬燕京路大興府。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國號為“元”,次年改中都曰大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置大都路總管府,通州及潞縣隸屬之,惟漷陰縣又有較大的變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漷陰縣為漷州,並遷漷州治所於武清縣境內之河西務。至正元年(1341年)漷州治所遷回今漷縣村。
  元代南北大運河全線開通,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開鑿了通惠河,因此漕運事業獲得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通州的地位益加重要,成為享譽全國的漕運倉儲重地。

  明初,改大都路為北平府,洪武元年(1368年)閏七月撤銷潞縣併入通州。當時通、漷二州均屬北平府。從此潞縣這個名稱沿用了1300多年,而被通州所代替。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漷州降格為漷縣,隸屬於通州。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通州及所領三河、漷縣、香河、武清四縣,均隸屬順天府,終明未變。
  在明朝的二百多年間,通州大興土木,修拓城池,興修水利,擴建倉廩,建造橋梁……出現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


  清初因明舊制。順治十六年(1659年)裁撤漷縣併入通州。當時通州管轄三河、武清、寶坻三縣,隸屬於直隸省順天府,雍正六年(1728年)改通州為散州,不再領縣。
  清朝實行道、廳之制。道有分守道、分巡道(如提學道、兵備道等),清初曾設通州兵備道;順治七年(1650年)密雲兵備道來並,改為通密兵備道,通州隸屬之;順治十四年(1657年)薊州兵備道來並,改稱通薊兵備道,通州隸屬之;康熙八年(1669年)永平道來並。後改稱通永河務兵備道(簡稱通永道),所轄州、縣的錢糧均歸通永道核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順天府設東、西、南、北四路同知(衙署稱“廳”),分轄二十四州縣,通州隸屬東路廳(全稱為“順天府東路刑錢捕盜同知”轄通、三、武、寶、薊、香、寧七州縣)。刑名由東路廳核轉,乾隆十九年(1754年)錢糧亦歸東路廳核轉。可見道、廳是分管軍事、錢糧和治安的專門機構,與一般府、州、縣地方行政建置不同。通永道和東路廳的治所均駐通州。
  清朝繼金、元、明幾代,通州仍為京畿要地,不僅漕運倉儲更勝一時,而且是南北物資交流的樞紐,商賈雲集,市肆繁華,不減前朝。至晚清,天津開埠,北寧築路,隨之南漕停運,通州景況日趨蕭條。

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華夏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民國三年(1914年)撤順天府改稱京兆地方,同時改通州為通縣,隸屬京兆。民國十七年(1928年)裁京兆,通縣隸屬河北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日本豢養的漢奸殷汝耕,在通縣拼湊一個轄有灤、榆、薊、密等二十二縣的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通縣就成了這個賣國傀儡政府的駐地。儘管它壽命極為短暫,卻使通縣淪為日寇侵我華北的戰略基地。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撤銷,旋即與偽華北臨時政府合流,通縣隸屬偽河北省冀東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漢奸汪精衛拼湊偽南京國民政府傀儡政權,偽華北臨時政府與之合併,改冀東道為燕京道,通縣隸屬河北省燕京道。在這短短的三十幾年裏,軍閥混戰不已,列強凌辱日深,貪官惡霸敲骨吸髓,特別是慘遭日本侵略者蹂躪長達十年之久,通州人民掙紮在水深火熱之中。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産黨指引各地抗日軍民,紛紛建立敵後革命根據地。1940年秋冀東區黨委第十四地委領導的武裝力量,逐步地擴展到通縣的東部、東南和東北的一些村莊,並先後開闢了薊平密、薊寶三、平密興、平三密、平三薊、三通香、三通順等聯合縣(辦事處),與敵偽開展艱苦卓絕的鬥爭。這些聯合縣有的名稱似乎與通縣無關,實際上都涉及到當時通縣管轄的地區。他們分別屬於冀東區十四地委和冀北區十二地委所領導。1945年日本投降,通州隸屬國民黨河北省第六戰區聯防司令部。1946年改屬偽河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併為專署駐地。解放戰爭節節獲勝。為了適應新的形勢,撤銷三通香聯合縣,於1946年1月在西整合立通縣人民政府。綜上可見自1940年至解放前夕,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和人民武裝,一直活躍在通縣的廣闊農村;同時敵偽、國民黨反動政府和反動軍隊,卻龜縮在城鎮這區區的彈丸之地,形成敵我雙方對峙的局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8年12月14日,通縣全境解放,從此通縣人民獲得了新生。當時通州城關為通州市,實行軍管;通縣人民政府仍駐西集。市、縣同屬冀東區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2月通州市劃歸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為北平市第二十一區;通縣隸屬關係不變。1949年3月通縣人民政府自西集遷駐張家灣。1949年8月河北省委、省政府成立,同時撤銷冀東區黨委,並於8月10日遵照華北人民政府的指示,北平市第21區改稱通州市,與通縣同時劃歸河北省通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通縣專署駐於通州市。1949年9月通州市改稱通縣鎮。1950年5月13日縣、鎮合併稱通鎮,通縣人民政府自張家灣鎮遷至通鎮。1951年11月縣、鎮再度分開,仍恢復通縣和通縣鎮兩個名稱,隸屬關係不變,縣、鎮兩個政府同駐通縣鎮。1954年4月19日,通縣鎮改為省轄專區代管的通州市(縣級)。1958年4月通州市、縣同時劃歸北京市領導,隨之縣、市合併改名通州區,通縣專署同時撤銷。1960年2月通州區又改稱通縣。1997年5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北京市撤銷通縣,設立通州區。於1997年9月28日召開通州區成立大會,並舉行掛牌儀式。
  建國以來,古老的通州煥發了勃勃生機,城鄉建設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和改革開放政策推動下,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通州區以飛躍的速度,奔向更加燦爛的未來。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