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靜明園,原為康熙二十一年建成的玉泉山行宮——“澄心園”,於康熙三十一年奉旨更名為“靜明園”;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開始大規模地擴建,對原建築群進行了重新規劃與建設,在擴建後仍然沿用了舊名——“靜明園”。“靜明”二字意在形容玉泉山色,山水林泉風致,以“泉水、寶塔、山洞”稱絕。
玉泉是玉泉山的生命和靈魂。玉泉山“泉出石罅 潴而為池 廣三丈許 名玉泉池”形成了十分壯美的自然景觀。玉泉山地處翁山河香山之間,是西山東麓支脈上的一座小山,山形秀麗,林木蓊鬱,兩側峰拱伏南北,狀如馬鞍,山上多奇石幽洞,隨處皆泉,是北京西郊的風景勝地。玉泉山的風景建設,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金代。金章宗完顏璟曾在中都郊外開闢了兩處風景游覽區,在東北郊建了一座行宮——大寧宮,地點即今北海琼華島;西北郊建了行宮芙蓉殿,即今香山玉泉山一帶。“玉泉垂虹”(清乾隆時改為“玉泉趵突”)此時即作為“燕京八景”之一而聞名。明昌元年(1190)開闢了一條新河道,名叫“金河”,引玉泉山水向東南流入高梁河以補充大寧宮附近水量之不足。玉泉之水與玉泉風光一起受到文人雅士的讚美。如明人王英《玉泉》詩云:“山下泉流似玉虹,清冷不與眾泉同。地連琼島瀛州近,源與蓬萊翠水通。出洞曉光斜映月,入湖春浪細含風。道迢終見歸滄海,萬物皆資潤澤功。”描述了當時玉泉水景的迷人。元滅金後,在中都東北郊另建元大都城。元世祖於至元年間在玉泉山修建了昭化寺。明英宗於正統年間敕建上、下華嚴寺於山之南坡,寺內及附近有華嚴洞、七真洞兩石洞。華嚴寺以東250米有金山寺,旁有玉龍洞,泉水自洞內流出,既是龍泉。其上建有望湖亭,明末已圮毀。上、下華嚴寺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被蒙古瓦剌軍燒燬。此外,山麓還有崇真觀、觀音寺。玉泉池旁山坡上有補陀寺,寺內有呂公洞,相傳是呂洞賓往來之地。除去這些佛寺、道觀、石洞外,還有看花臺、卷幔樓等景點。
清入關後首位皇帝福臨在位期間就多次到此校獵和駐蹕,並派太監進行管理,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開始修建玉泉山行宮,清康熙二十一年建成後,命名為“澄心園”;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更名靜明園,此後就成為皇家獨佔的園林。至清乾隆時期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將玉泉山及河湖全部圈入園墻以內,乾隆十八年(1753)基本建成之後,玉泉山及山麓的河湖地段全部圈入宮墻之內,成為一座以山景為主兼有小型水景的天然山水園。園內經乾隆命名的景點有十六處,即靜明園十六景: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聖因綜繪、繡壁詩態、溪田課耕、清涼禪窟、採香雲徑、峽雪琴音、玉峰塔影、風篁清聽、鏡影涵虛、裂帛湖光、雲外鐘聲、碧雲深處、翠雲嘉蔭。乾隆二十四年(1759)全部建成後又增加十六景,即:清音齋、華滋館、冠峰亭、觀音洞、賞遇樓、飛雲、試墨泉、分鑒曲、寫琴廊、延綠廳、犁雲亭、羅浮洞、如如室、層明宇、進珠泉、心遠閣。乾隆五十七年(1792),全國又進行了一次大修,此為玉泉山建設的極盛時代。
靜明園南北長1350米、東西寬590米,面積約65萬平方米,園門六座。正門南宮門五楹,西廂朝房各三楹,左右罩門,其前是三座牌樓形成的宮前廣場。東宮門、西宮門的形制與南宮門同。此外,另有小南門、小東門和西北夾墻門。園內共有大小景點三十余處,其中寺、觀就佔十所之多。許多石穴洞景也都與佛、道的題材有關,山上還建置了四座不同形式的佛塔,足見此園濃厚的宗教色彩。可以設想,乾隆當年建園的規劃思想顯然在於摹擬中國歷史上名山藏古剎的傳統而創造一個具體而微的園林化的山水風景名勝區。
玉泉山的主峰高出地面五十余米,如果按山脊的走向與沿山湖泊所構成的地貌環境,則全園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景區:南山景區、東山景區和西山景區。
山坡南面為南山景區,是以玉泉湖為中心的全園建築精華薈萃之地。南宮門內有兩進整齊對稱的院落。前進院落正殿七楹,名“廓然大公”;後進院落殿名“涵萬象”,這組建築是園內的宮廷區,北臨玉泉湖,和玉泉湖的樂成閣及南宮門在一條南北軸線上。玉泉湖是園中最大的一處湖面,湖中布列三島。玉泉泉眼在湖西岸,泉北有龍王廟,殿懸“永澤皇畿”匾額。龍王廟之南為竹壚山房,是倣無錫惠山聽松庵而建的。西岸山坡上還有開錦齋和賞遇樓兩處小景點及呂祖洞、觀音洞兩處洞景。呂祖洞前建道觀真武廟,額書“辰居資佑”,南有雙關帝廟,額書“文經武緯”。湖兩岸的建築群背山瀕水,與山頂的華藏塔上下掩映,構成一幅動人的風景畫。
玉泉山主峰上的一組依山勢層迭而建的一組佛寺建築——香岩寺、普門觀和倣鎮江金山塔的形制的八角九層琉璃磚塔——玉峰塔,構成了南山景區的重點風景。香岩寺以南山坡上還有很多石洞,如刻有五百羅漢像的羅漢洞、供觀音像的華嚴洞以及伏魔洞、水月洞、資生洞等,華嚴洞前建成了“雲外鐘聲”一景。玉峰以東是裂帛洞,湖泉自石壁出溢為渠,湖西岸建觀音閣,北岸臨水有清音齋,東有心遠閣,北為含暉堂,自成別具一格的幽邃小園林。湖水流經園東墻閘口注入玉河流往昆明湖。
玉泉山東坡及東麓為東山景區,以寬10米,長22米的影鏡湖為中心,沿湖環列建築,構成一座水景園,北岸樓閣廊榭,高低錯落、曲折圍合。植物配置以竹為主,故景題“風篁清聽”,湖東岸有船塢及水榭延綠廳,此景區即“鏡影涵虛”一景,沿湖岸有分鑒曲、寫琴廊,向南直達試墨泉。鏡影湖北為寶珠湖,泉名寶珠泉,湖西岸有含泛堂、書畫舫,游人可自此循山道登至山頂。山頂主要景點是妙高寺,寺後有錐形五塔名“妙高塔”,是園內另一制高點,又後為“該妙齋”。側峰南面山坡上有愣伽洞、小飛來、極樂洞等景洞。“峽雪琴音”一景是跨澗架岩構築的兩進院落,是觀賞山泉景觀的好地方,附近山間還點綴着幾座小型亭閣。
西山景區即山脊以西的全部區域。山西麓的開闊平坦地段上建置園內最大的一組建築群,包括道觀、佛寺和小園林。道觀東嶽廟居中,坐東朝西,共有四進院落。第一進山門殿,其前是三座牌樓圍合成的廟前廣場。第二進正殿仁育宮,第三進後殿玉宸寶殿,第四進後照殿泰鈞樓。這是一座規模很可觀的道教建築,據乾隆禦制《玉泉山東嶽廟碑文》的記載:“東嶽為五嶽宗,……去京市千里而遠。歲時蒞事,職在有司。方望之祀,非遇國家大慶及巡狩所至,未嘗輒舉。”而玉泉山位於京郊,“峰巒窈深,林木清瑟,為玉泉所自出。滋液滲漉,澤潤神皋,與泰山之出雲雨功用廣大正同。……則東嶽之祀於茲山也,固宜”。他認為玉泉山下出泉隨地涌流,與泰山之“不崇朝而雨天下”具有同樣的神聖意義,故爾應建東嶽廟以便歲時祭祀,足見此廟的重要性了。東嶽廟之南鄰為佛寺聖緣寺,規模稍小但也有四進院落,第四進院內建琉璃磚塔。東嶽廟北鄰之小園林名“清涼禪窟”,正廳坐北朝南,周圍亭臺樓榭連以曲廊,隨宜穿錯於假山疊石之間。
東嶽廟之右,轉東北沿山坡磴道盤行,當年“山苗磵葉,馡馥緣徑”,這就是鳥語花香的採芝雲徑一景。
清涼禪窟之北為含漪湖,湖的北岸臨水建含漪齋和遊船碼頭。自此處循山之西麓往北可達崇靄軒。這裡環境幽靜,觀賞山間出沒的朝嵐夕靄最為佳妙,所謂“鋪空白綿映帶,時或清閟時疏曠;以之興咏咏亦佳,以之散襟襟實暢”。
含漪齋之東即園之角門,自香山經石渡槽導引過來的泉水在此穿水門而匯入於玉泉水系。角門外的石鋪禦道南連南宮門,往西直達香山靜宜園。
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南宮門外就原來的小河池開拓為高水湖,與早先開鑿的養水湖連接,將靜明園內之水經由南宮墻上的水關導引入高水湖,以灌溉附近日益開闢的稻田,高水湖亦藉水而成景,並拆卸暢春園西花園內的先得月樓遷建於湖的中央,命名為“影湖樓”。影湖樓四面環水,成為靜明園墻外的一處以水景取勝的景點。登樓觀賞玉泉山、萬壽山以及遠近的田疇湖泊,面面得景俱佳,正如乾隆所描寫的:“玉峰塔影近窗外,萬壽山光遠鏡中。”每當水關啟閘放水時,放舟順激流而下,也是很有趣的水上活動。乾隆曾賦詩以咏其事:“圍墻命啟閘門扁,順水放舟勢建瓴;頃刻湖心樓便到,影來遠近列峰青。”
咸豐十年(1860)北京西北郊諸園遭到英法侵略軍的焚掠,靜明園亦未倖免於難。園內建築物大部分被毀,光緒年間曾部分地加以修復,西太后居住在頤和園期間經常乘船到靜明園游覽。辛亥革命後曾一度作為公園向群眾開放,又修復了一些建築物,湖光山色大體上完整如初,仍不失為一座保持着原有特色的行宮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