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主要興建於康熙末年和雍正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禛。
“圓明園”,這一名稱是由康熙帝命名的。康熙帝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挂在圓明殿的門上方。對這個“圓明”雍正帝有個解釋,説“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説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雍正二年(1724年),圓明園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始。這年正月,雍正帝奏準由內務府派員前往熱河圍場一帶採伐林木。自此之後,凡大內、西苑及三山五園營建所用木料,大部分來自圍場。雍正三年(1725年)7月,內務府再委派商人於長生採辦圓明園所需石料。雍正帝有朱批雲:“於長生備石之事稍有耽擱,即將其議罪。”可以看出他建園的急迫心情。
雍正時期的圓明園擴建工程大體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將中軸線向南延伸,在賜園的南面修建宮廷區,嚴格倣照紫禁城中軸對稱的形式,包括新辟的大宮門,還有左右外朝房和內閣各府各衙門的值房,這裡日後成為皇帝在圓明園主政的主要建築群。第二部分,將原賜園向北、東、西三面拓展,構建曲水島渚,增設亭榭樓閣,這部分構成了後來乾隆帝禦題“四十景”的主體(其中至少有三十三景於雍正在位期間完工)。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圍配置的建築組群。
擴建後的圓明園,佔地面積達到3000畝左右。每個景區內,既有莊嚴宏偉的宮殿,也有使人感覺輕鬆靈巧的樓閣亭臺與回廊曲橋,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點綴其中。在雍正時期,圓明園的格局基本完成。
鼎盛時期
乾隆帝繼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於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清朝中期在園內相繼又有多處增建和改建。該園的主要園林風景群,有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園、若帆之閣、文源閣等處。當時懸挂匾額的主要園林建築約達600座,實為古今中外皇家園林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