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簡介

日期:2017-08-01 14:53    來源:文化遺産傳承應用國家級虛擬倣真實驗教學中心

分享:
字號:        

  圓明園位於北京市西郊,海淀區東部。據《日下舊聞考》所載,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圓明”取恪守圓通中庸,聰明睿智之意。

  清雍正帝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主要包括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將中軸線向南延伸,在賜園的南面修建宮廷區,嚴格倣照紫禁城中軸對稱的形式,包括新辟的大宮門,還有左右外朝房和內閣各府各衙門的值房,成為皇帝在圓明園“避喧聽政”的主要建築群;第二部分,將原賜園向北、東、西三面拓展,構建曲水島渚,增設亭榭樓閣,這部分構成了後來乾隆帝禦題“四十景”的主體。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圍配置的建築組群。

  清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將長春園和綺春園併入,“?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期間,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至清道光時期,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在清皇室150多年的創建和營造下,圓明園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文物被搶掠,並火燒三山五園,雖然,清同治帝欲修復,但終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圓明三園共有一百餘處園中園和風景建築群,匯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

  圓明三園共有一百餘處園中園和風景建築群,集殿堂、樓閣、亭臺、軒榭、館齋、廊廡等各種園林建築。在鼎盛時期,圓明園的建築樣式幾乎囊括了中國古代建築可能出現的一切平面佈局和造型式樣:既有常見的單檐卷棚灰筒瓦屋面,樸素淡雅;又有宮殿式重檐琉璃彩瓦覆頂,金碧輝煌;既有一進兩廂、二進四廂的規整院落,又有靈活多變的建築組群;主要建築類型包括殿、堂、亭、臺、樓、閣、榭、廊、軒、齋、房、舫、館、廳、橋、閘、墻、塔,以及寺廟、道觀、村居、街市等,應有盡有;建築形制千變萬化,除常見的矩形、方形、圓形、工字、凹凸字、六角、八角外,還有很多獨特新穎的平面形式,如眉月形、卍字形、書卷形、十字形、田字形、曲尺形、梅花形、三角形、扇面形,乃至套環、方勝等,可謂豐富無比。園內的建築物,既吸取了歷代宮殿式建築的優點,又在平面配置、外觀造型、群體組合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規範的束縛,廣徵博采,形式多樣;加之在園林佈局上,因景隨勢,千姿百態;園中各景又環環相套,層層進深,形成了豐富多彩、自然和諧的整體美。法國傳教士王致誠形象地描述:圓明園的建築,形式變化較多,而且參差不齊,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宮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製成的,像是隨意安排的,沒有一座與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饒有興趣,人們不能在一覽之下,就領略這幅景色,必須一點一點地仔細研究它。

  圓明園的園林造景多以水為主題,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圓明園後湖景區,環繞後湖構築九個小島,為“禹貢九州”之象徵,各個島上建置的小園或風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頗有登岳陽樓一覽洞庭湖之勝概;西岸的坦坦蕩蕩,酷似杭州玉泉觀魚,“鑿池為魚樂國,池周舍下,錦鱗數千頭。”圓明園西部的萬方安和,房屋建於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涼,遙望彼岸奇花纈若綺繡。圓明園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澤)水法引水入室,轉動風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風群籟動,山鳥一聲鳴。”

  圓明園福海之中的蓬萊瑤臺,取材於神話中的蓬萊仙島,名蓬萊洲。象徵傳説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島上建有殿閣享臺,“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樓十二”,並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東湖命名為“福海”。

  圓明園,乾隆譽之為“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的園林傑作,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都不愧為一顆璀璨的明珠。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