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園是曾經存在於北京西山余脈香山上的皇家園林,歷史可以追溯到遼代,在清乾隆年間建造完成並定名,後在1860年英法聯軍和1900年八國聯軍的浩劫中損毀,1913年成為輔仁大學發祥地,現在是香山公園。香山和靜宜園是三山五園中的一山和一園。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三月,香山建成,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在寺旁建有行宮。
金章宗時期,在此處建有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的潭水院。
康熙十六年(1677年),開始在香山寺附近營造行宮。
雍正十三年(1735年),擴建香山行宮。
乾隆十年(1745年)在香山修建靜宜園,建成二十八景。
乾隆十二年(1747年),香山行宮更名為靜宜園。
1913年秋季,英斂之在靜宜園創辦輔仁社,招收教會青年入學,是為輔仁大學之前身。
作為“二十八景之首”的是勤政殿。勤政殿位於今香山公園東大門內,於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2002年7月,國家投資一千萬人民幣復建勤政殿,2003年,勤政殿正式對游人開放。
靜宜園於清咸豐十年(1860)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兩次遭受外國侵略軍的焚掠、破壞之後,原有的建築物除見心齋和昭廟外,都已蕩然無存。但它的山石泉水、奇松古樹所構成的自然景觀,仍然美不勝收。春夏之際,林木蓊鬱,群芳怒放,泉流潺潺;秋高氣爽之時,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尤為引人入勝。
《禦制靜宜園記》雲:“乾隆乙醜(乾隆十年)秋七月,始廓香山之郛,剃榛莽,剔瓦礫,即舊行宮之基,葺垣築室。佛殿琳宮,參錯相望。而峰頭嶺腹凡可以佔山川之秀,供攬結之奇者,為亭,為軒,為廬,為廣,為舫室,為蝸寮,自四柱以至數楹,添置若干區。越明年丙寅春三月而園成,非創也,蓋因也。……乾隆癸亥,予始往游而樂之。自是之後,或值幾暇,輒命駕焉。蓋山水之樂不能忘於懷,而左右侍禦者之揮雨汗而冒風☆亦可廑也。於是乎就皇祖之行宮,式葺式營,肯堂肯構。樸儉是崇,志則先也,動靜有養,體智仁也。名曰靜宜,本週子之意,或有合於先天也。”《畿輔通志》卷十三:“靜宜園在香山前,自聖祖皇帝臨幸禦額親題,乾隆乙醜高宗純皇帝清蹕所臨,略加葺治。內垣六門,曰東南門,曰東北門,西曰約白門,西南曰如意門,西北曰中亭子門,北曰進膳門。前為城關二,由城關入,東西各建坊禊,中架石橋。度橋左右朝房各三楹。園內景凡二十八。”《日下舊聞考》載:“宮門內為勤政殿五楹,南北配殿各五楹,殿前為月河。勤政殿後北為致遠齋,南向,五楹。齋西為韻琴齋,為聽雪軒,東有樓為正直和平。勤政殿後西為橫秀館,東向。其南亭為日夕佳,北為清寄軒、橫秀館。後建坊座,內為麗矚樓,五楹,後為多雲亭。麗矚樓後南為綠雲舫。
麗矚樓迤南為虛朗齋,齋前石渠為流觴曲水,南為畫禪室,後為學古堂,東為鬱蘭堂,西為佇芳樓,又西宇為物外超然,其外東西南北四面各設宮門。東宮門外石路二,南達香山寺,東建城關,達於帶水屏山。帶水屏山,門宇三楹南向,西為對瀑,北為懷風樓,其左為琢情之閣,東南為得一書屋,西為山陽一曲精廬。帶水屏山之西為瓔珞岩,其上廳宇三楹為綠筠深處。瓔珞岩東稍南為翠微亭,亭東有亭為青未了。青未了迤西,岩際為馴鹿坡,馴鹿坡迤西有龍王廟,下為雙井,其上為蟾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