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園簡介

日期:2017-08-01 15:29    來源:文化遺産傳承應用國家級虛擬倣真實驗教學中心

分享:
字號:        

  香山靜宜園位於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禦苑。清康熙年間(1662~1722),康熙帝在游觀香山的名勝古剎時,在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宮”。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歷)初游香山,非常喜歡這裡的山水,決定在香山行宮的基礎上興建一座山地皇家園林。清乾隆十一年建成,賜名“靜宜園”,並御筆欽題靜宜園二十八景。靜宜園總佔地面積為153.3公頃,周圍的宮墻順山勢蟠蜒,全長約5公里;靜宜園的營造使香山寺這座古剎、行宮自成體系的園林成為一座皇家的離宮禁苑。

  香山靜宜園依託西山的層巒疊翠,與玉泉山及玉峰塔形成遠近兩個層次的景深,構成了京西皇家園林、乃至整個西北郊平原的底景。登山遠眺,俯借靜明、清漪兩園的湖光山色,極目遠眺京師萬千景色一覽無余,顯示了北京西北郊整體的環境美。

  香山,是被譽為“太行八陘”和“神京右臂”西山的一條支脈,早在唐朝此處就已經建成了香山永安寺,到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在永安寺原址修建香山寺。至明代又有許多佛寺建成,但仍以香山寺最為宏麗,明萬曆帝親筆為香山寺的來青軒題寫匾額;此後,朝拜佛寺和游覽山景的達官貴人、騷人墨客、信徒公眾絡繹不絕,香山因此而成為北京西北郊的一處風景名勝區。

  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的建成,是靜宜園基本建成的標誌。乾隆皇帝對香山靜宜園情有獨鍾,作有《靜宜園二十八景詩》一組詩,抒發了對園內山丘風景的喜愛,經乾隆皇帝命名題署的有“二十八景”——勤政殿、麗矚樓、綠雲舫、虛朗齋、瓔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馴鹿坡、蟾蜍峰、棲雲樓、知樂濠、香山寺、聽法松、來青軒、唳霜皋、香嵓室、霞標蹬、玉乳泉、絢秋林、雨香館、胎陽阿、芙蓉坪、香霧窟、棲月崖、重翠庵、玉華蚰、森玉笏、隔雲鐘。

  清乾隆皇帝非常喜愛靜宜園,幾乎每年皆幸香山。由於其地理位置靠近京師,無長途跋涉之苦,所以不受自然季節氣候條件的限制,既可以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納涼,也可以秋季觀看香山紅葉,冬季欣賞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