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漪園簡介

日期:2017-08-01 16:42    來源:文化遺産傳承應用國家級虛擬倣真實驗教學中心

分享:
字號:        

  萬壽山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清乾隆二十九年全園建築告竣,而在清乾隆十五年七月,乾隆帝頒佈禦旨:“以萬壽山行宮為清漪園”。清漪園是京西皇家園林中最後一個營造的皇家禦苑,與其他禦苑的區別在於,圓明園、靜宜園、靜明園都是由乾隆的父、祖建設,乾隆帝改擴建而成的,清漪園則是基於自然山水格局,乾隆帝親自規劃與建設;萬壽山清漪園是清乾隆皇帝造園思想和審美觀的體現。

  萬壽山清漪園的規劃與建設,充分體現了乾隆皇帝的治國方略。在清漪園的規劃佈局中,前山正中以大報恩延壽寺為起點,依山勢而延展到佛香閣、智慧海,標榜乾隆帝本人踐行孝道的模範,弘揚以孝治天下的宏願;前湖區的銅牛、耕織圖、暢觀堂等則體現出“重農務本、首重農桑”這一基本國策;後山區的四大部洲則是以藏傳佛教寺院摩耶寺為規劃設計藍本,體現了清乾隆帝“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的態度。

  萬壽山清漪園有別於其他四個園林。暢春園、圓明園是平地造園,有大量的水流,湖泊水面面積大,但是沒有山,所有的山都是假山,且不是很高;玉泉山靜明園和香山靜宜園這兩座園林則是山地園,真山真石,但水很少,沒有大的水面。萬壽山清漪園則不同,清漪園是真山真水,高山大湖,而且清漪園原來的基礎人為建築很少,除了功德寺和耶律楚材墓外空空一片。清漪園的營造是清乾隆帝親自負責主題規劃,樣式雷負責具體設計,內務府和工部負責監督施工,通過召集全國的能工巧匠,利用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是一個從動工到完工連續施工十幾年,一氣建成的皇家園林。

  清漪園突顯出皇家園林的特點,前山、前湖區佔地廣闊、建築宏大、色彩艷麗、質地考究,並且吸取了江南園林的精巧、雅致、舒適和宜居的風韻。萬壽山東邊的惠山園,就是一個南方園林的翻版,後山西面的幾個小園如賅春園等也突出了南方園林的特點,南方園林的精巧、雅致與皇家園林的氣派高度和諧統一,反映了其高超的造園藝術。長廊、西堤六橋,與高大的山體和廣闊的湖面輝映相稱、和諧統一,南邊以湖為界,沒有圍墻,繡漪橋向南的一大片廣闊田野,幾乎被認作園內的景觀,將園林無限擴大;西邊是連綿逶迤的淡藍色西山,玉泉山和山上黃白相間的定光塔倒映在昆明湖面,好像玉泉山和玉峰塔就是清漪園的組成部分,這種借景的非凡效果,凸顯了清漪園的皇家氣派。

  清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全部破壞。清光緒中葉,慈禧太后修復此園,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完成,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園的格局,至此更名為頤和園。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