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修建成暢春園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暢春園建成以後,康熙皇帝很喜歡這座園子,為此還專門寫有《禦制暢春園記》一文。由於這裡“酌泉水而甘”,實在是養頤的勝地。所以除了要舉行重大慶典外,康熙皇帝就經常在暢春園內聽政,據後人的詳細統計,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駐蹕暢春園,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於園內寢宮,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暢春園居住和處理朝政。三十六年間累計居住暢春園257次3800余天,年均駐園7次107天。最短者為29天,最長者為202天。可見暢春園在康熙朝的重要性。 為了聽政之便,康熙皇帝便把附近的園林都先後賞賜給他的兒子們居住。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在暢春園的北邊,修建了“鏤雲開月”景區,並賞賜給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居住。胤禎即後來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以後,便在此基礎上大肆擴建,遂形成圓明園四十景區,並正式命名為圓明園。乾隆時又在圓明園西邊修建了清漪園。至此,清代在北京西郊所建的皇家園林區“三山五園”就基本形成。它們是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萬壽山的清漪園和暢春園與圓明園。由於暢春園建造得最早,又為聖祖玄燁皇帝所建,所以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三山五園”之首。在圓明園成為清帝主要活動場所之後,因暢春園位於圓明園的南邊,故也稱其為“前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