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喧理政

日期:2017-07-28 16:27    來源:文化遺産傳承應用國家級虛擬倣真實驗教學中心

分享:
字號:        

  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玄燁移住暢春園之後,到康熙六十一年,玄燁逝世於園內的清溪書屋,每年約有107余天的時間在園內居住。大多是每年正月上旬在紫禁城舉辦完重大儀式後,即移住到暢春園,最早的是正月初二就離開紫禁城前往暢春園。暢春園成為清聖祖玄燁的禦園,它的主要功能是作為供皇帝避喧理政和居住的場所。暢春園的九經三事殿相當於紫禁城中的太和殿,澹寧居和清溪書屋相當於紫禁城中的養心殿。玄燁除去在這裡處理政務、接見朝臣、任命官吏外,還在這裡策試選士、閱試武舉、賜宴王公大臣、接見外國使節和舉辦千叟宴等。暢春園成為康熙時期清朝的實際政治中心。

  清聖祖康熙皇帝病逝以後,雍正皇帝登基,大規模擴建圓明園,皇帝理政和居住的場所由暢春園轉移到圓明園,把理政地點移到了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相當於紫禁城的太和殿)和勤政親賢殿(相當於紫禁城的養心殿),寢宮在圓明園的九州清晏。至於胤禛把理政地點從暢春園轉移到圓明園的原因至今無人論及,倒是乾隆在《禦制圓明園後記》中説處了幾點理由:“夫帝王臨朝施政之暇,必有游觀曠覽之地,然得其宜適以養性而陶情,失其宜適以玩物而喪志。宮室服禦奇技玩好之念切,則親賢納諫勤政愛民之念疎矣。其害可勝言哉!我皇考未就暢春園而居者,以有此圓明園也,而不斲不雕,一皇祖淳樸之心,然規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風土草木之清佳,高樓邃室之具備,亦可稱觀止。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游之地,無以踰此。後世子孫必不捨此而重費民力,以創建苑囿,斯則深契朕法皇考勤儉之心以為心矣。藉曰祖考所居不忍居也,則宮禁又當何如?”(於敏忠等:《日下舊聞考》卷80《國朝苑囿》)這裡,弘歷首先説了帝王應該具有的生活方式,即帝王處理政事之餘,要有“游觀曠覽之地”,以養人心性、陶人情操,而且不能勾起帝王對宮室服飾和奇技淫巧的貪念。世宗皇帝不在暢春園理政居住的原因,一是因為有了自己的苑囿——圓明園;二是圓明園不雕不繪,完全符合聖祖康熙皇帝節儉的思想;三是圓明園規模之宏大、環境之優美,令人嘆為觀止,實在是帝王游憩的絕佳之地;最後,弘歷批駁了那種暢春園是聖祖所居,世宗不好意思居住的説法,紫禁城的宮禁也是聖祖居住過的,難道世宗就不能到紫禁城居住了嗎?弘歷所説的雍正把理政地點從暢春園轉移到圓明園的理由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完全服人。雍正初期,清朝財政相當困難,雍正上臺後即迫不及待地擴建圓明園,並且把理政地點也轉移到這裡,其中的真正原因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世宗胤禛以後的幾個皇帝,如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皇帝均在圓明園理政,直到咸豐十年(1860),文宗奕詝逃亡熱河。這期間,只有乾隆皇帝到暢春園向皇太后請安後,有時在暢春園內的無逸齋、集鳳軒和西花園的討源書屋臨時處理一些政事。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