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暢春園全園建築告竣。暢春園是清康熙皇帝在明朝李偉的“清華園”遺址上營造而成,康熙皇帝非常喜歡這座園子,取“四時皆春、八風來朝、六氣通達”的寓意,命名為“暢春”,並撰寫《禦制暢春園記》一文。
據《日下舊聞考》所載,暢春園坐北朝南,園區南部為議政和居住用的宮殿部分,北部是以水景為主的園林部分。由此可見,暢春園當為京城西郊第一座兼有宮廷和游樂雙重功能的離宮型園林。暢春園佔地約900畝,主體建築分為中、東、西三路,三路建築各成體系,但又彼此相連:中路沿中軸線向內依次為大宮門、九經三事殿、春暉堂、壽萱春永殿、後罩殿、雲涯館、延爽樓、鳶飛魚躍亭,亭北有丁香堤、芝蘭堤、桃花堤、前湖和後湖;東路主要包括澹寧居、龍王廟、劍山、淵鑒齋、藏拙齋、太樸軒、清溪書屋、恩慕寺和恩佑寺;西路的主要建築群有玩芳齋、無逸齋、關帝廟、娘娘廟、凝春堂、蕊珠院、觀瀾榭、集鳳軒等景點。園西出大西門為西花園,有湖泊四處,湖邊散落有討源書屋、觀德處、承露軒等建築,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據一位曾目睹過暢春園的官吏説,暢春園“垣高不及丈,苑內綠色低迷,紅英爛漫。土阜平坨,不尚奇峰怪石也。軒楹雅素,不事藻繪雕工也。”從中可以看出暢春園雖為皇家園林,但整體上仍然具有自然雅淡的特色。
暢春園以園林景觀為主,建築樸素,多為小式卷棚瓦頂建築,不施彩繪。園墻為虎皮石砌築,堆山則為土阜平岡,不用珍貴湖石。園內有大量明代遺留的古樹、古藤,又種植了臘梅、丁香、玉蘭、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間散佈麋鹿、白鶴、孔雀、竹雞,景色清幽。暢春園這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造園風格影響了在其之後落成的避暑山莊和圓明園(乾隆擴建之前)等皇家宮苑。暢春園還設有總管大臣、郎中以及總領等官職,用以對暢春園進行管理。著名文學家曹雪芹的舅祖李煦,就曾做過暢春園總管。
暢春園是康熙皇帝為自己在京西修建的第一座大型“禦園”,因這裡“酌泉水而甘”,實在是養頤的勝地,所以除了要舉行重大慶典外,康熙皇帝還經常在暢春園內聽政,開啟了清朝“避喧理政”的先例。據後人的詳細統計,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駐蹕暢春園,至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病逝於園內寢宮,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暢春園居住和處理朝政。三十六年間累計居住暢春園257次3800余天,年均駐園7次107天。最短者為29天,最長者為202天。可見暢春園在康熙朝的重要性。
如今,暢春園遺址範圍內分佈有北達資源中學校和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區,以及北京大學暢春園新宿舍區。北京修建北四環路時曾發現了園門地基遺址。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門於1981年被列為北京市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