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陵墓文化

日期:2024-01-09 11:09    來源:北京旅游網

分享:
字號:        
  • 05.陵墓文化
  • 05.陵墓文化

  提到陵墓文化,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同時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涌現出一批批為民、為黨、為國犧牲的革命先烈,紅色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其中,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蘊含了非常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其中包含陵墓文化旅游資源。本期,跟隨小編探尋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之陵墓文化,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向革命英雄們致敬。

  1、李大釗烈士陵園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陵墓文化

  為紀念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創始人李大釗烈士,中共中央決定修建李大釗烈士陵園,1983年10月29日建成並免費對外開放。

  李大釗烈士陵園

  李大釗烈士陵園位於北京西郊香山腳下的萬安公墓內,是一座庭院式倣古建築,佔地2200平方米,建築面積510平方米,園內包括李大釗烈士漢白玉雕像、李大釗烈士墓、鄧小平同志題詞和中共中央撰寫碑文的紀念碑、黨和國家領導人緬懷烈士的題詞石刻、李大釗烈士革命事跡陳列室等。

  李大釗烈士陵園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北京市社會大課堂中小學課程教學活動實驗基地、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等。

  李大釗烈士陵園主展室

  主展室為李大釗烈士革命事跡陳列,2007年4月28日即李大釗烈士英勇就義八十周年紀念日,正式推出《永遠的豐碑--李大釗生平思想展》,新展覽共分10個部分,展現出李大釗烈士的生活、學習、革命等情況,反映出李大釗烈士光輝壯麗的戰鬥歷程。

  李大釗烈士陵園側展室

  側室主要展出反映陵園發展變化的歷史圖片80余幅,其中包括1983年10月29日即李大釗烈士誕辰94周年紀念日正式落成,並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胡耀邦、彭真、薄一波、萬里、習仲勳、王震、楊尚昆、宋任窮等與烈士家屬、社會各界人士500餘人參觀陵園、祭掃烈士墓以及各界群眾參觀瞻仰等情況。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香山東萬安裏1號

  2、“三.一八”烈士紀念園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陵墓文化

  圓明園“三.一八”烈士紀念園

  三·一八烈士紀念園位於圓明園公園內,1926年3月18日,5000余名群眾結隊前往段祺瑞執政府請願,要求段政府立即駁復八國通牒。但卻被預伏的軍警開槍射擊,死47人,傷200餘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烈士紀念碑座四週刻有記述慘案發生經過的墓表與39位烈士的姓名、年齡、籍貫,時刻提醒着後人不要忘記帝國主義列強的暴行與罪惡,激發國人奮起的民族精神。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華西路28號圓明園遺址公園內

  3、無名英雄墓廣場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陵墓文化

  2013年12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建設的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在風景優美的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落成。無名英雄墓廣場是為紀念20世紀50年代為國家統一、人民解放事業犧牲於台灣的大批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而建。

  無名英雄墓廣場

  為紀念這些可歌可泣的烈士而興建的“無名英雄紀念廣場”,迎面以黑白曲線隱喻海峽兩岸的巨幅景觀墻,上有毛澤東同志題詩:“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

  廣場正中屹立一塊長十四公尺、高四公尺的紀念碑,正面是五組浮雕,再現隱蔽戰線的五個突出戰鬥場景;浮雕前是遭國民黨殺害的中共地下黨員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人為原型的塑像,背面鐫刻主碑銘。

  廣場各顯要位置,還分主題設置五段銘文,鐫刻在銅板上的分別是:忠魂、光影、家國、信義、追夢。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香山南路和閔莊路交匯處向西300米

  4、黑山扈抗日戰鬥紀念園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陵墓文化

  黑山扈抗日戰鬥紀念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部百望山森林公園園內,公園於2015年在黑山扈抗戰舊址上興建了“黑山扈抗日戰鬥紀念園”,紀念園由碑文、浮雕墻、兩尊雕塑三部分構成,生動展現了在1937年7月當時我平西抗日遊擊隊與日軍浴血奮戰的場景。

  黑山扈戰鬥紀念碑文

  除此之外,這裡還有首都綠色文化碑林、遊擊隊之林等紅色景點。清明節來此觀光游覽,探尋革命遺跡,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部百望山森林公園

  5、“一二·九”運動紀念亭

  位於北京植物園櫻桃溝的 “一二·九”運動紀念亭,是為紀念1935年12月9日發生的學生愛國運動而建,紀念亭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組成,是首都青年學生紀念 “一二·九”運動的重要場所。1985年,在紀念“一二·九”運動五十周年前夕,時任中宣部部長鄧力群等發起倡議,決定在西山櫻桃溝建立一個“一二·九”運動紀念地,以緬懷革命先烈和教育後人。

  “一二·九”運動紀念亭坐落在水源頭上方的松林內,由三座白色三角形小亭組成,中央主亭高5.5米,兩邊次亭高4.2米,邊長1.8米。從設計創意上講,三角形是“一二·九”運動時期在此舉辦軍事夏令營時期露營帳篷的縮影。三個三角形成一個立體的“眾”字,它代表廣大民眾的覺醒和人民眾志成城、抵抗侵略的決心。挺拔的建築線條象徵青年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大小三組建築象徵革命傳統代代相傳,革命事業後繼有人。整組建築簡潔明快,三座小亭建在黑白相間的花崗岩臺基上,周圍矮墻上覆蓋着粉色花崗岩壓面石。北面山坡處,東側的大理石上,鐫刻着老一輩革命家彭真同志題字:“一二·九”運動紀念亭。西側是長28米,高3.3米的紀念碑。黑色磨光大理石上,鐫刻着紀念碑文,由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書寫。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香山街道植物園

  6、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礡的陵寢建築群。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該陵園建於1409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曆史。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2011年獲評國家5A級景區。

  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兩位太監。截止2011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門票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定陵65元,長陵50元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定陵45元,長陵35元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十三陵特區辦事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陵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