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民俗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産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重要的文化資源,蘊含着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價值追求,體現着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整個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共同記憶。本期,跟隨小編探尋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之傳統民俗文化,領略這一文化帶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1、妙峰山廟會
妙峰山廟會,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妙峰山廟會始明朝末年,興盛於清,距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妙峰山傳統民俗廟會每年四月開廟半月(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據《舊都文物略》記載説:“香火之盛,聞於遐邇。環畿三百里間,奔走絡繹,方軌迭跡,日夜不止。”
廟會以香客祭祀妙峰山“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為中心活動,集豐富多彩的民間花會、戲曲曲藝表演、觀賞自然風光和熱鬧繁華的集市活動為一體。
妙峰山廟會表演的民間組織統稱為“花會”,“花會”按照表演形式分為“文會”和“武會”,“武會”是在廟會期間進行傳統民俗表演的,免費為游人帶來精彩的民間技藝表演。
作為中國華北地區獨一無二的民俗發祥地,妙峰山花會已有多年曆史,甚至華北地區的廟會也是從門頭溝花會衍生而出。每年來到妙峰山酬山獻藝的民間藝人都是自籌車馬,每檔花會必是分文不取。
花會演員身着古裝、帶着臉譜,帶來五虎少林會、中幡會、高蹺會、秧歌會、小車會、旱船會等技藝表演,並用地道的香會語言再現明清香會盤道、打知、換帖、叫門、參駕等內容,再現了明清廟會的歷史風貌。
“花會”中來自民間的“文會”團體,會搭起粥棚、茶棚,蒸起妙峰山特色的福字饅頭,前來進香的香客及八方游客可以免費喝福茶,吃福粥,帶福還家。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鎮澗溝村
2、京西太平鼓
京西太平鼓是門頭溝地區廣為流傳,老百姓自娛自樂的一種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傳説起源於唐代,最早文字記錄出現在明代。
京西太平鼓的表演形式分為“邊打邊舞”與“間打間唱”兩種。目前,門頭溝流傳的太平鼓基本是“邊打邊舞”,這種表演形式主要是舞者在不同鼓點的伴奏下,做出不同的舞蹈動作。鼓點和動作套路是一致的,不同的鼓點形成不同的動作套路,不同的動作套路又使鼓點顯得豐富多變,從而形成視覺和聽覺的和諧統一;“間打間唱”這種表演形式,即唱一段曲,打一遍鼓。唱曲多係民間小調,一人或幾人唱,大家聽,表演者既打鼓也演唱。
太平鼓以鼓為舞具,通過鼓點節奏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形成不同的風格特色。擊鼓技法有正面擊、反面擊、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顫鐵環以形成清脆多彩的音響。鼓手的動律是人舞鼓、鼓纏人、人鼓合一。老藝人們認為,太平鼓耍的好壞,要看鼓的動態、身體的姿勢。由於過去婦女纏足形成了女性太平鼓基本動律為:“扭勁”和“顫勁”;男子的動律特點則是“搧勁”、和“艮勁”。
太平鼓音樂特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鼓點”二是“唱曲”。“鼓點”既是套路名稱又是音樂曲牌,以四分之二拍為多,鼓點節奏以四分音符為主的,稱之為“單鼓點”;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為主的,稱之為“雙鼓點”。在此基礎上,隨情緒變化,可打出輕、重、緩、急的不同特點。鼓鞭用藤條修成扁條形,擊打帶有彈性,可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有的鼓點短促清晰急如“爆豆”,多以表現舞者熱烈而灑脫的舞姿、明快而多變的節奏使太平鼓音樂充滿朝氣和妙趣;有的鼓點則悠長綿延沁人心脾,一般為節奏平穩,力度對比鮮明。“唱曲”,當地藝人叫做“唱繩歌兒”(門頭溝地區方言,是太平鼓演唱形式的稱呼)或“唱繩兒調”。唱詞一般以人物、典故、時令花草及大實話為主,曲子是當地流行的民間小調。大部分的唱曲可配多詞,演唱時,先唱序,後唱主段,聲音或高亢婉轉,或悲愴淒涼,詞曲樸實易於上口,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
3、千軍臺莊戶古幡會
千軍臺,位於門頭溝區清水澗溝西端,史稱“千人臺”,有着上千年的歷史。京西古道的主幹線“西山大路”穿村而過。村東口“紫氣東來”、“西園翰墨”的大影壁墻傲然屹立,迎接着遠方的來客。一株樹榦中空,卻是枝繁葉茂傲然屹立在主街東端的老槐樹,時時向人們訴説着千百年的風風雨雨。這裡就是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京西古幡會”的傳承之地。山石墁砌的西山大路盤山而上,附帶甕城的大寒嶺關城仍然屹立在山口之上;其旁的毗盧寺早已不見蹤影,一些古井、文昌閣古碑、水槽遺跡,還能勾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村東台下公路旁那座已被淤埋半截的古橋,是當地“十里八橋”最西頭的一座,人稱老橋。
千軍臺村,東與莊戶村為鄰,西鄰大寒嶺。大寒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經歷過太多的滄桑與戰火。山石墁砌的西山大路盤山而上,早年附帶甕城的大寒嶺關城,今仍然孤零屹立在山口之上,雖然它已千瘡百孔,但未失其當年雄姿。其旁的毗盧寺,早已不見蹤影。一些古井,文昌閣古碑,水槽遺跡,還能勾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村東台下公路旁那座已被淤埋半截的古橋,是當地“十里八橋”最西頭的一座,人稱老橋。在清光緒十四年(1888)進行過最後一次的修繕。在西港溝,還有一座俗稱“古洋水”的明代寺廟遺址。村西口曾有茶棚廟,毀於泥石流。再往西到礦工居住區附近,還有供奉戰國時期名將孫臏、龐涓的師傅王禪老祖(鬼穀子)的王老庵遺址。
千軍臺,早在宋朝以前就已建村。村西的大寒嶺,史稱“大漢嶺”,“摘星嶺”,俗稱“大和嶺”。(大:音代)曾經為漢朝與北方民族的交界。五代時期,在大安山當“土黃帝”的劉仁恭,多次越“摘星嶺”襲擾契丹,還曾與李克用軍隊發生過“木瓜澗”(今木城澗)之戰。
千軍臺,早期是軍隊的駐地,後才慢慢發展成村莊的。在抗日戰爭時期,千軍臺的村民積極抗戰,英雄輩出,也正因為如此,全村的房子先後被日本鬼子和“還鄉團”燒了四次。如今,千軍臺仍有110多戶,200餘人廝守在這古老的山村裏。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千軍臺村
4、昌平澗頭村民俗文化·高蹺會
高蹺也叫“高蹺秧歌”,因表演時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多在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期間表演。澗頭村高蹺,不僅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還帶有熾熱豪邁的民族色彩,是京北地區高蹺的傑出代表,於2009年躋身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澗頭村高蹺全稱為“澗頭村太平子弟高蹺會”,以水滸人物為原型,人物各有表演套路和工整唱詞,且有文蹺和武蹺之分。文蹺注重唱功,音樂具有濃郁的傳統地方特色;武蹺則強調動作技巧,有劈叉、蹲樁、躥桌子等絕活兒。這種表演形式由村中滿族人路德義於清代光緒年間(1875年)創立,至今已有140餘年歷史。
澗頭村高蹺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它的動作、絕活兒和唱腔、唱詞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曾被譽為“京北第一蹺”。
據路景仁介紹,澗頭村高蹺集“歌、舞、戲、雜技、武術”於一體,與其他高蹺相比蹺腿更高,而且鼓點快,動作難度較大。表演時大鑼開道,核心人物“托頭”根據大鑼的聲音,用手中旗棒指揮,進行陣法排列,有圓場、月牙場、五雷陣、鐵板橋等陣法。隊伍行進中遇到坡道、臺階時,進行武蹺表演的4名隊員就亮出自己的絕活兒:蹲樁、倒立、跳桌子、後盤坐、蝎子爬等,技藝高超、扣人心弦。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澗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