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門頭溝山麓之間潺潺的永定河水,讓人很難想像它當年的河水滔滔。其實永定河湍流在西山之中,海拔落差高,奔流而下,並不會引發太大的災禍,關鍵是到了西山出山口。
自古,永定河被稱為母親河,因為它從山西起源,流經大西山,夾帶大量的泥沙,衝擊形成北京小平原肥沃的土地。而永定河的行蹤搖擺不定,《石景山區志》中記載:“永定河遷徙無常,其中距北京較近的大型故道有三條”。
那怎麼治理呢?其實從金元兩朝開始,就在出山口之處,修築堤壩。
眼前的這面石墻,在石景山區蓮石湖公園內,由於水量的減少,距離永定河水三四十米遠。這個墻的位置是石景山下大石堤 。。。0130 這片是北京小平原的頂部 突然比較疏鬆 經常氾濫 這樣修完大石堤 朱棣的時候修沒修好 修完了就衝壞了 明英宗下了力量 修這個
修志的專家帶着我們在墻後面,找到了一段永定河大石堤的遺跡,花崗石堆砌成臺階一樣的墻面。當年大石堤有18層,而我們眼前露出了最上面的四五層而已。
索性專家為我們找到了2001年拍攝的大石堤的照片,明朝正統年間,為了防止永定河水患改道,特意在下山之處,在河東岸,修築了這條大石堤。那它到底有多長呢?
在光緒《順天府志》中記載:“石景山前大石堤,長一百七十一丈,寬七尺,高一丈五尺。”咱們換算一下,相當於長570多米長,寬兩米多,高近五米,相當的宏偉。
多虧有古代志書中的詳細的描寫,如今石景山區準備恢復石景山下大石堤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