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説800多年前,如今北京城的廣安門附近是金中都的所在地,金朝的第六位皇帝,金章宗完顏璟,延續着漁獵民族的豪放個性,不願被困在金中都的皇城裏,時常在西山的飛瀑流泉之間游玩。
清朝的《宸垣識略》記載:“夢感泉,金章宗嘗至其地,夢矢發泉涌,旦起掘地,果得泉”,意思是金章宗夢見自己射箭射中的地方涌出一口甘泉,誰知第二天美夢成真。金章宗找到的這一汪泉水,正是如今西山腳下海淀區的雙清別墅,金章宗把它命名為“潭水院”。
西山自然的精緻讓金章宗決定,要在這裡修建八大水院,也就是藉&西山的山水,建造八座行宮。然而,這八座行宮是憑空而來嗎?
西山的大覺寺,前身是金章宗修建的八大水院之一,清水院。然而我們在《海淀區志·大事記》中看到這樣一段記錄:“遼道宗鹹雍四年(1068年),玉河縣南安窠村(即今南安河村)鄧從貴出資重修清水院,又出資印《大藏經》579帙(音志),清水院建室收藏。”
我們在西山的大覺寺裏,也找到了這塊遼代的碑,全稱叫做《陽臺山清水院藏經記》。這説明,遼代的時候,清水院從建築到名字,都已經存在,如今大覺寺的坐西朝東,山門朝向太陽升起方向的建築格局,也是典型的遼代風格。而金章宗,只能算是在遼代寺廟的基礎上,進行了二次開發,他卓越的園林造景理念,讓清水院從一座尋常的山間寺廟,演變成了移步換景的山間園林。
現如今您走在大覺寺的任何一處院落當中,低頭注意腳下,都會看到它們的身影,一泓山泉沿着磚石順流而下,這正是金章宗完顏璟營建八大水院的妙筆。在大覺寺的最後一進院,我們找到了它的源頭,“龍潭”。當年金章宗為了把山泉引流進廟,在這兒砌築了一座水池。在龍潭的東南角和東北角各建造一個出水口,這麼一來,泉水就順着山勢貫穿整座大覺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