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知多少】帶你看朝陽

日期:2022-08-04 17:13    來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號:        
  • 【運河知多少】帶你看朝陽
  • 【運河知多少】帶你看朝陽

朝陽區.jpg

永通橋(八里橋) 始建於西元1446年的明代三孔石拱橋·明代

八里橋,原名永通橋,始建於西元1446年的明代三孔石拱橋,因“(通州)州城西行八里許”而得名的“八里橋”與盧溝橋齊名,是北京三大古橋之一,也是昔日通州八景之一“長橋映月”所在地。

永通橋南北長50米,東西寬16米。橋面兩側有32副石欄板,板面上的雕刻刀法流暢,粗獷有力。欄板上有望柱33對,每個望柱上雕有石獅。造型各異、形態生動、栩栩如生,可與著名的盧溝橋石獅媲美。橋東西兩端各有一對戧毛獸,長鬣密麟,昂首挺胸,怒目注視着河水。

平津上閘    〔高碑店橋南·1958年〕

平津閘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高碑店村西北,始建於元代。平津閘為通惠河上的第三閘,原名郊亭閘。元、明、清三代都曾在該閘設官吏管轄,有定額編夫船戶。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勘察通惠河水利設施時,發現高碑店村通惠河邊俗稱“老閘口”的地方,經核實為平津閘上閘,保存較為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13年作為大運河沿線文物,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慶豐閘 〔建外街道東三環二閘處·元代〕 

元代郭守敬主持開鑿通惠河,出麗正門與文明門之間的南水關,東南流經惠和上、下閘(今已無存)後,又經慶豐上、下閘,上閘開下閘關,下閘開則上閘關,“互為提閼,以過舟止水”。現存為慶豐上閘遺跡。今河道仍保留元代虎皮石河墻及閘門槽。1998年修復慶豐閘,建漢白玉雕拱橋一座,長38、寬4.4、高7.8米。拱形結構,欄板望柱均採用元代模式。橋西南、北兩岸護坡上安置重5噸的元代鎮水獸、石刻青龍和駟馬等吉祥物。閘區北岸修建倣元代屋脊式房屋。遺址旁立有一通倣元代慶豐閘碑,碑文記載了通惠河的整治工程,慶豐閘遺址保護工程的歷史。 

神木廠址 〔雙井街道黃木廠村·明、清〕 

原名皇木廠,明初為堆放南方經運河運來構築宮殿等建築木料之處,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封為神木廠。原有大木,最大者長20米,樹圍近7米。乾隆禦制《神木謠》並立碑建亭於大木側。民國初年,碑亭塌毀。出土一些散石刻。

《神木謠》碑 〔神木廠內•清代•區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北京星海鋼琴廠院內,已建碑亭保護。碑文為乾隆二十三年(1758)禦制《神木謠》。碑文序稱:都城東有巨木焉,其長六十余尺,臥於地,騎者隔木立,弗相見也。相傳前明時所置。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