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團隊
科研與實踐相結合 推進文物保護修復科學化
首都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起步於1981年首都博物館開館,2005年新館建成,文物保護修復團隊隨之籌建並於2008年正式運作。經過多年的積累與發展,修復團隊目前已擁有佔地面積2100平方米和35名專業技術人員,業務覆蓋書畫、陶瓷、青銅雜項、紡織品、漆器及文物預防性保護多個重點領域。遵循文物保護科技與傳統相結合的方針,團隊還配有數千萬元的儀器設備及涵蓋多個自然學科科研團隊的文保科技實驗室。
2017年,北京市石景山五里坨地區發掘的明代墓葬(M2)棺槨整體提取至首都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團隊進行考古性保護。2018年至今,團隊積極開展該墓葬出土描金彩繪漆棺的應急性保護修復。五里坨漆棺是目前我國考古出土漆器中人物場景最為龐大的大型漆木器。針對漆棺存在的漆皮起翹、黴菌蟲害、木胎糟朽等病害,設計建立濕度可控、穩定潔凈的儲藏環境;檢測漆棺病害狀況和成因,篩選修復用材,在臨床試驗的基礎上,順利完成對文物的防霉、殺蟲、去除污染物、漆皮回軟、漆皮回貼等數十個修復流程,使得棺體穩定性得到提升、胎體含水率穩步下降、無霉變蟲害、狀態良好。在修復中將傳統大漆工藝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實現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在北方考古出土脆弱質漆木器的保護中取得重要突破。
明代出土銘旌實物是吉光片羽的珍貴文物,2018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委託文物保護修復團隊為五里坨明墓(M2)出土的覆棺銘旌進行搶救性考古修復。針對該文物出土時斷裂缺失、重度污損的病害情況,經過考古研究和技術方案制定,團隊對其進行了剝離提取、科技檢測、清潔清洗、整形加固、適度復原與定制性裝護等技術干預,使其達到病害祛除、殘斷修補,整體復原出完整協調的文物資訊,達到了有利於展、藏、研的技術標準。
此外,團隊先後為江西靖安東周墓葬、北京五里坨明代墓葬、北京石景山清代武官墓葬等考古發掘工作提供文物保護技術支援,進行考古現場的紡織品提取、剝離和應急性保護,保護龍袍、補服、內外服飾、覆棺銘旌等珍貴文物20余件(套),並對考古出土文物例如龍袍、祖澤溥墓棺褥等多件珍貴文物進行考古修復保護。
保護修復包括火焰紋堆補繡僧帽、絳色緝米珠龍袍等5件館藏一級絲織品文物;承接北京市科委課題《首都博物館館藏紡織品保護研究》,修復館藏一級絲織品文物1件、二級絲織品文物2件、複製絲織文物2件,出版《首都博物館藏紡織品保護研究》;承接北京市科委課題《中國古代絲織品保護研究》,對國內出土的重要紡織品文物的發掘與保護工作開展調查研究;承接國家文物局項目《河北隆化鴿子洞窖藏紡織品修復與保護》,修復絲織文物51件(套),出版《洞藏錦繡六百年——河北隆化鴿子洞洞藏元代文物》;承接國家文物局項目《河北灤平博物館館藏紡織品文物搶救性修復與保護》,對所涉兩座清墓20件(套)絲織品文物制定保護方案,完成12件文物的保護修復;制定北京市地方標準《紡織品文物清洗操作系列規範第1部分:物理清洗》《紡織品文物清洗操作系列規範第2部分:化學清洗》。
修復8件珍貴青銅器文物(含西周獸面腰花銅鼎);修復80件館藏鐵器文物(含多件唐代文物);為修復一件赤峰市博物館委託的殘損變形、首身分離、右手缺失的明代鎏金佛像,使用團隊原創多功能整形臺及液壓千斤頂進行整形修復,並實施低熔點焊錫補配;完成27件鐵鐘文物保護修復和明代香爐的保護修復,從文物基體與銹蝕産物科學檢測出發,針對文物存在的層狀剝離、裂隙、表面硬結物、孔洞等病害開展清理、除銹、脫鹽、加固、緩蝕、封護等技術干預,使其達到穩定狀態並延長壽命。
修復首都博物館館藏敦煌文獻;修復館藏一級書畫文物《驪山避暑圖》、二級書畫文物《清朱耷山水軸》、三級書畫文物《鄒喆山水軸》、館藏4件(套)珍貴文物(三級品);為多件館藏重彩絹本水陸畫(如清《摩利支天》)進行揭裱修復;為北京藝術博物館委託修復的一批清代皇室書畫25件(套)文物(含多件三級品)進行揭裱修復;響應國家援非友好計劃、完成赴非洲貝南、蒲隆地實地考察與藝術品調回,修復我國駐非大使館8件繪畫藝術品;修復館藏清代珍貴契約文書,為“北京地區經濟史資料整理與研究”學術項目提供技術支援。
保護修復一級陶瓷器文物20余件(套);為館藏一級文物“乾隆禦制碑”進行保護工作;保護修復館藏6件珍貴陶瓷器文物以及青釉印花碗、青花盤等;館藏三級文物明嘉靖青花魚藻紋缸的保護修復是中央共建資金項目之一,項目實施以來對該文物進行了資訊採集分析、修復方案制定、文物研究、修復材料篩選實驗等前期準備,現正開展針對性的保護修復技術干預;受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委託為其6件石刻文物進行殘損情況、穩定性、環境侵蝕等方面的科學檢測,並開展清洗脫鹽、加固粘接、補配、打磨、做舊等有效的保護修復技術干預。
預防性文物保護團隊對文物庫房、固定陳列展廳、乾隆禦制碑、地下一層考古實驗室常態化環境監測;近年來,對22個臨時展覽實施文物預防性保護:布展前消殺蟲控、展廳環境空氣品質及裝修裝飾材料採樣檢測,共採樣78個空氣樣品,65個裝修裝飾材料樣品,對樣品進行甲醛、苯、二氧化硫、乙酸、臭氧、Pm2.5、TVOC等12項檢測分析,營造安全的文物展陳環境及觀眾健康的觀展環境;展覽過程中,對文物展陳環境監測調控,監測因素主要為溫度、濕度、有機揮發物(VOC)、光照度、紫外線、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有機污染物等,共布設約440個監測點。對重點文物展櫃內微環境實施調控,安裝智慧凈化恒濕機270台次,實現各個無線感測器及恒濕機每十分鐘頻次的監測。
團隊秉承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宗旨,不斷推進文物保護修復的科學化。近年來,團隊先後承擔、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30多項,制定行業標準1項、地方標準2項,獲得專利13項、獲獎19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專著15部,取得重要學術成果共計280項。
近年來,團隊凝聚一心、通力進取,完成各類重點文物保護修復工作448項、取得文保修復科研成果280項。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首都博物館獲得“甲級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和“一級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單位”,首都博物館文物保護團隊進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修復技術行列,獲得“北京市文物保護先進集體”、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並於2015年獲得北京文博文物科技保護研究與應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