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蝕趣聞

日期:2017-03-27 15:30    來源:北京市文物局圖書資料中心

分享:
字號:        
  • 1
  • 1

  明清時期,遇到像日、月食這樣的天象,每次照例由欽天監令算學生推算初蝕、食甚、復圓三個時間。在月蝕發生前五日,報告禮部,再由部裏擬好奏折奏稟皇帝,以便宮中救護(可能與“天狗吃月亮”有關--編者注)。

  比如,清康熙年間,一次發生日食,於是由算學生算定時間,但沒來得及復查就匆匆報告給禮部。禮部即按算學生給定的時間上奏。聖祖康熙禦覽後,傳敬事房告知宮內各處,做好救護準備工作。

  月食發生當天晚間,康熙帝在宮中觀賞。后妃們則跪在庭院中,旁邊放置了銅器,準備敲擊之用。等了許久,但見月亮圓滿如初,絲毫沒有虧損之相。又過了四十分鐘,方才出現初蝕。康熙帝大怒,急令總管太監令禮部詳細查問。按清朝規定,月蝕發生之夜,欽天監一把手以下人員,均要在崗位上值班。而禮部的主要人員,也應在月食發生當晚到部臨時值班。

  話説太監到了禮部,傳達康熙旨意,當時的禮部尚書為禮親王某,即刻入朝面聖。後來,禮部查出這件失誤係某生算錯。康熙於是下旨,欽天監一把手及以下人員,或降職,或貶謫,算錯之人,則被革職。禮親王失察,但只是從寬記過而已。一場笑料,就此告終。

  此後,欽天監監正,由德國人湯若望擔任,以西洋學説改正曆法。湯若望,字道未,本是天主教徒,明代天啟年間開始在華傳教。他熟悉中國話,經徐光啟推薦,在明翰林院供職。二三百年來,他創制的曆法一直沿用為例。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