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節期間放風箏,是一項適應節令的春光景物。如今,這項活動只在兒童們中流行,成人則已經對此淡漠。當太平歲月,內務府和梨園中人士,自己製作,自己放飛,風箏之間,爭奇鬥勝,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年所見到的風箏,因為省料而多小巧,已經和以往“翅膀大如車輪”的情況迥乎不同了。
清代北京以製作風箏出名者,首先是“風箏陳”,每年春季,他就租賃廠中的雲林堂書鋪售賣。燈市口有“風箏於”,西城有“風箏徐”,他們都是這個行業的佼佼者。事實上,光緒以前,北京並沒有這種專門經營風箏的行當。風箏主要出自磚瓦匠之手。這些工匠冬季工閒,於是聚集起來一起做風箏為副業。清代放風箏始於冬至,那時風大,風箏在空中亂飄,是冬季最佳的戶外活動。
風箏的種類不下數百種,巧於製作的人,善於花樣翻新。筆者憶起兒時鄰居有個姓關的旗人。曾經扎糊一個“大水桶”,長一丈許,外邊漆上彩畫。當此物升空之際,真是奇觀!還有所謂“送飯的”,是風箏的附屬物。用小竹弓,兩頭束小滑車,挂鐵棍一段,中間有兩個翅膀,像個蝴蝶,名曰“風車”。如果穿在風箏線上,在靠近風箏處放一小球,在距離風箏幾丈下再束一小球,風車兩翅張開,借風力上行,碰到球後,“蝴蝶”翅膀關合,因鐵棍重力下壓,翅又張開,隨風而上,如此上下張闔,所以叫“送飯的”。這種風箏已不多見,不是大風箏就很難負重,但是這個名字還是值得思考的。
早年,梨園界人士自製自放,蔚為風氣。戲劇家齊如山曾經説過:“武生俞振庭用數丈之布札鲇魚尾;王鳳卿家有長二丈四的大蜻蜓、王瑤卿、梅蘭芳也能自製”。瑤卿用絹糊各種鐘鼎圖式,梅蘭芳曾自製一篆字“槑”。當時放風箏的地點多在梁家園和湖廣會館。放飛時,市民爭相前往,目的不是為看風箏,而是放風箏的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