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國報人崇璋記敘説:他從日本人石橘那裏聽説,日本慶應大學(與早稻田大學齊名的著名日本私立大學--編者注)講師奧野信太郎(日本著名漢學家,曾翻譯曹禺作品和老捨得部分作品--編者注),在北平琉璃廠書市買到記錄清代圓明園情況的手抄本數十冊,乃當時工匠日常工作的備忘錄。其內容不僅包括建築材料、價格、運費、圖表,而且還有關於裱糊鋪的訂購單。這可真是圓明園的珍貴史料。但宮中園林工程是否有向店舖索要訂購單一事,還存在問題。
崇璋回憶起他曾和他的故友闞霍初(闞鐸,字霍初,合肥人。日偽時期,從事博物館建設、古書保護等工作,為日軍殖民活動出力。--編者注)一起討論過清政府招募工匠的故事。按照舊規,每當作坊裏的上三旗匠人人數不足時,可以批准招募民匠,即一般店舖裏的手藝人。但是必須要有定數。譬如,裱糊匠由內務府營造司漆作承辦。漆作內的裱糊匠,上三旗的人數為四十六人,從民匠招來十五人,共計六十一人。這些人必須隻身入內,不能帶任何隨身物品,口糧由營造司提供。這些工匠所需的棉線、小線等由內管處撥給;冷布、紗布、紙張由茶庫撥發,糨糊則由關防庫發放。沒有一樣是直接從民間舖子裏購進的。此外,按照《總理工程處則例》(總理工程處,為內務府下屬機構之一,乾隆二十六年置。負責查驗、探勘三山五園以及熱河等地行宮的工程任務。--編者注),大型工程在奏請銀兩之後,由工程處派人自行招商購置,但這點僅限於大型工程。不過,同治、道光兩朝以後,營造司裱糊工程便開始由負責裱糊的鋪肆自行包辦。慈禧太后去世後,國葬中所用的大法船就是通過包辦給民間店舖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