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進修實驗學校讓“節約糧食”成為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

日期:2024-04-11 10:30    來源: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分享:
字號:        

作為海淀區首批德育特色五星級學校,進修實驗學校堅持以具有棟樑品質、君子品格和學術精神為內涵的習慣養成教育,培養附着在學生身上帶得走的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和素養。

一、 入學教育,是魔鬼式訓練,還是在第一時間培養行為習慣?

教育契機是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對於對學校充滿新鮮感的新生來説,入學教育尤其重要。習慣養成教育是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將入學教育的第一課放在軍校,將入學教育融入軍訓活動。除了常規隊列訓練,就餐時如何排隊、打飯、放勺等,都是軍訓的重要內容。當同學們置身紀律嚴明的部隊環境,面對講究原則的部隊教官,他們能更快做到“一切行動聽指揮”,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學校將每個學期的第一個月定為“習慣養成月”,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個別同學浪費糧食時,老師引導學生在同伴論辯中理解節約糧食的意義,並身體力行。在這樣的熏陶下,“吃多少打多少,打多少吃多少”的用餐習慣,“少量多次”的自助餐原則逐漸被學生理解並付諸行動。 

入學教育

二、 校園自助餐,是放任自由,還是在選擇中促進自主的無形力量?

養成與內化教育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階段。學校將環境作為學生體驗並習得能力與素養的實踐基地,讓不同區域承載不同的教育功能。置身書院式校園,學生“沉下心來讀書”;置身免監考考場,學生理解誠信、踐行誠信;看到公共區域不設垃圾箱,學生思考如何減少垃圾,節能環保。自助餐過程中,學生思考作為一個公民該如何排隊、如何打飯、打多少合適等。學校還招募學生志願者,讓他們參與用餐管理,負責協調打飯順序、提醒單行靠右等。及時的反饋和同伴的影響,讓學生學會文明就餐,學會節約糧食。學生甚至自發深入學校後廚,拍攝展現食堂全貌的視頻《舌尖上的教進》,倡導全校師生節約糧食。正是在不同區域環境中,學生學會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並逐漸內化成自身修養。

倡導全校師生節約糧食

倡導全校師生節約糧食

三、 農業實踐,是好奇好玩,還是在體驗中養成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如何讓教育真正觸動學生心靈?學校重視引導學生在活動或課程體驗中感受、思考、理解,並內化為可以指導行動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在每學期的職位體驗課程中,體驗食堂都是大熱門。同學們深入食堂進行全方位體驗,辛苦擦拭餐臺後懂得要文明就餐,幫廚洗菜時懂得要珍惜勞動成果,搭配營養用餐時懂得要均衡飲食,真正理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湯河口農業實踐基地是學生接觸農業和農民的窗口。在課程的精心設計下,同學們在與土地和糧食親密接觸的過程中,找到食物的生長源頭,體會春季的播種與夏季的耕作、秋季的收穫,他們討論糧食安全、人類飢餓問題等。深度的體驗和思考讓他們對“汗滴禾下苦”“粒粒皆辛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深入到靈魂深處,逐漸將節約糧食作為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目前,學校6個年級近2000名學生,能在20分鐘內按照既定路線和順序就餐,每餐每人平均廚余垃圾量僅為21.02克。自助餐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吃多少打多少,打多少吃多少”成為最具學校特色的標語。學校南北兩個校區共有1900多名學生,240位員工,據統計,每餐的主食耗材70.8 千克,副食耗材760 千克,每餐産生廚余垃圾35--45千克,平均每人每餐的廚余垃圾量僅為21.02克。

學生在學校學到的不應僅是知識,更應該學會生活。從習慣到教養,從校內到社會,從現在到未來,“節約糧食,杜絕浪費”是進修實驗人永遠堅持的理念。

節約糧食,杜絕浪費

節約糧食,杜絕浪費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