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樂會友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次歐巡收穫滿堂彩

日期:2025-08-19 10:54    來源:國家大劇院

分享:
字號:        
  • 以樂會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次歐巡收穫滿堂彩
  • 以樂會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次歐巡收穫滿堂彩

  當地時間8月15日晚,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掌聲如潮水一般涌動,現場2100多觀眾起立向臺上的音樂家致意。這是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2025歐洲巡演的收官音樂會,指揮家鄭明勳在後臺告訴樂手們:“這裡的觀眾並不總是像這樣全場起立鼓掌,今晚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不光是因為你們優秀的演奏,關鍵是你們的精神,希望你們記住今晚、記住這種精神!”

以樂會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次歐巡收穫滿堂彩

  過去十天中,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攜手鄭明勳和鋼琴家劉曉禹,從英國愛丁堡、薩弗倫沃爾登,經過西班牙桑坦德,最後來到德國科布倫茨和漢堡。十天時間,三個國家、五座城市,其中三場音樂會售罄、平均上座率超九五成,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以樂會友,一路上收穫無數的掌聲和感謝。一支中國樂團,深入歐洲音樂生活腹地,以平等姿態與國際樂壇展開了對話。

  十年老友,攜手見證樂團藝術成長

  72歲的南韓指揮家鄭明勳,是斯卡拉歌劇院候任音樂總監;28歲的華裔鋼琴家劉曉禹,是第十八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在這些光彩奪目的頭銜之外,他們還有一個相同的身份,都是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老朋友”。

  2014年5月,鄭明勳首次攜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演出威爾第充滿精神力量的傑作《安魂曲》。之後的十年間,他與樂團三度合作,2015年推出威爾第歌劇《西蒙·波卡涅拉》,2019年和2023年又兩度執棒樂團音樂會。這次巡演,是雙方的第五次合作。此外,今年6月,鄭明勳再度集結亞洲愛樂樂團時,更盛邀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席李喆率12名樂手前往南韓釜山共赴盛會。

  劉曉禹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友誼,同樣開始於2014年。那年11月,樂團首次北美巡演,從美國芝加哥一路行至加拿大蒙特利爾。機緣巧合之下,樂團大膽啟用時年只有17歲的劉曉禹,在多倫多科內爾音樂廳精彩呈現了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此時,距離劉曉禹肖賽奪冠一舉成名,還有七年時光。2023年,已成為明星級演奏家的劉曉禹再次受邀與樂團合作。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總經理任小瓏回憶稱,大約在十年前,他就曾本開玩笑的向鄭明勳提出,未來也許可以一起巡演。未想到,鄭明勳很認真,他表示:樂團還年輕,我們再看看。2019年合作完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後,鄭明勳主動舊事重提,他説:“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計劃起來了。”籌備多時,終於在今年將巡演落地。

  從7月22日北京開啟排練,到8月16日漢堡巡演收官,鄭明勳斷斷續續與樂團共度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每一場排練,鄭明勳都傾囊相授,他借用美食來描述法國音樂的風格,他講解《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與音樂,點點滴滴都作用在樂手們的演奏上。行至薩弗倫沃爾登時,鄭明勳對樂手們説:“你們越來越游刃有餘了!”及至漢堡,他更是在採訪時表示:“我必須説,樂團做得非常棒,你們應該為他們感到驕傲!”

  如果説鄭明勳對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像前輩提攜後輩,那麼劉曉禹與樂團的關係則更像是年齡相倣的好朋友。十一年前的北美巡演,是劉曉禹第一次公開演出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此番巡演,再次遇見這部作品,讓劉曉禹覺得好像一個輪迴。與樂團巡演,見到老朋友,喚醒一些美好的記憶,大家一起去探索不同的城市。劉曉禹選了幾個詞來描述這趟旅程:靈感迸發、妙趣橫生、摯友相伴、心意相通。“這些溫暖的記憶,比任何能裝進行李箱的東西都更加珍貴。”

  遇見知音,深入歐洲音樂生活腹地

  從英國藝術名城愛丁堡出發,經過一座中世紀英國小鎮、一個西班牙北部海濱度假勝地、一處被提名世界遺産預備名錄的德國工業遺址,最終抵達全球音樂地標之一的德國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此次歐巡不僅登上了舉世矚目的國際舞臺,更深入歐洲音樂生活腹地,與各國的觀眾在現場相遇。

  巡演途中,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和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有着最好的場地和最好的觀眾,他們也用掌聲向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致以了最高的敬意。中間三站,卻可以説是“名不見經傳”。但在任小瓏看來,這恰恰讓此次巡演更具意義。鄭明勳也表示:“巡演就是要走出舒適區,遇到新的觀眾、適應新的環境,我們的目標是尋求一種盡可能自由的狀態。”

  薩弗倫沃爾登毗鄰康橋,距離倫敦也僅有一小時車程,薩弗倫音樂廳因此聚集了一群資深的古典音樂迷。因為音樂廳規模不大,樂團當晚不得不縮減編制,這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劉曉禹説:“就音響效果和樂器表現而言,這是一次很棒的親密體驗。”

  具有74年悠久歷史的桑坦德國際藝術節,首次迎來一支中國樂團,同時也帶來了鄭明勳和劉曉禹在藝術節上的首秀。返場比才歌劇《卡門》第一幕前奏曲中濃郁的西班牙風情,點燃了現場的每一位觀眾。散場後,觀眾們向路過的每一張中國臉表達祝賀和感謝,無論是樂手還是行政。

  科布倫茨的賽納冶煉廠鑄造大廳是一處工業遺址,並非常規的音樂廳。當日陽光高照,氣溫高達36度,這無疑對音樂家們的體力和演繹都發起了不同尋常的挑戰。但任小瓏卻認為,這是歐洲夏季音樂節的常態,樂團走到這裡,算得上是深入了歐洲音樂生活的腹地。曲終之時,所有觀眾起立鼓掌的場景,也給樂手們留下了難忘的畫面。

  拓展邊界,平等姿態對話國際樂壇

  歐洲是古典音樂的發源地,“但古典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卻不止是歐美的責任和義務。”任小瓏如是説。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此次歐巡:一支中國樂團,攜手南韓指揮家和華裔鋼琴家,無意中促成了一次亞洲音樂力量的集體呈示。

  鄭明勳回憶説,他1997年帶領聖切契利亞管弦樂團去北京演出,那時中國的古典音樂氛圍還不濃厚,適合演出的現代化音樂廳也不多見。僅十年後,國家大劇院落成,中國各大城市都在建設新的音樂廳。“歐洲很少有像易北愛樂音樂廳那樣的新建築,有些場館太老了,有些維護不太好,讓人感受不到未來發展的希望。這與中國截然不同,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有一種滾滾向前的態勢。”

  鄭明勳和任小瓏都認為,這次巡演是樂團融入世界音樂版圖的重要一步。任小瓏説:“巡演是一次平等的交流與合作,無論對於樂手還是行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斷在拓展自己的邊界,認知的邊界、技能的邊界、團隊精神的邊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音樂家的修養,也不斷提升整個樂團的修養。”

  對於只有15歲的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次歐洲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無疑是音樂家們送給自己樂團最好的生日禮物。三場售罄,五場平均上座率超九五成,觀眾們熱烈的反饋,還有來自媒體和樂評的積極評價,給了任小瓏和樂團更多信心,“我們希望將來能夠與歐洲市場、與全球音樂界保持持續的、定期的互動,一步一步走近古典音樂這個行業的中心地帶。”

  巡演期間,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音樂家們還在愛丁堡市政廳和法蘭克福克龍貝格音樂學院舉辦了兩場交流活動。在愛丁堡,音樂家們呈現包括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在內的一系列室內樂作品;在法蘭克福,他們更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的樂手們合作,在助理指揮賴嘉靜的帶領下走向了柴科夫斯基《C大調弦樂小夜曲》、江蘇民歌《茉莉花》等動人的作品。

  此番帶隊巡演的國家大劇院黨組副書記、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趙海英在採訪中表示:“這是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次進行歐洲多國巡演。適逢中國與歐盟建交50周年,我們希望這次巡演以交響樂為紐帶架起中歐文化交流的新橋梁,並向世界展示新時代中國文化繁榮發展的新圖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音樂跨越國界,文化架起橋梁’。我們希望歐洲的觀眾們在音樂中獲得情感共鳴,同時增進中歐之間的文明交流互鑒的基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