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劍映丹心 京韻傳千古 新編歷史京劇《顏真卿》震撼首演
千年風骨凝於舞臺,一腔忠勇躍然眼前。今晚,國家大劇院與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新編歷史京劇《顏真卿》迎來震撼首演。
當大幕拉開,唐朝的風雲畫卷在舞臺上徐徐展開。顏真卿 “忠誠、剛正、擔當”的一生通過京劇的 “唱、念、做、打” 娓娓道來,現場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
不同於大眾對顏真卿 “書壇巨擘” 的認知,新編歷史京劇《顏真卿》將視角聚焦於顏真卿中晚年最富傳奇與風骨的生命歷程———安史之亂中高舉義旗、聯合河北十七郡 “歃血結盟”;七十五歲高齡孤身出使叛將李希烈大營,面對威逼利誘寧死不屈、從容蹈火的殉國壯舉。
全劇通過“歃血”“兵援”“遭陷”“祭侄”“受命”“就義”等九個場次的環環相扣,將顏真卿的多重身份與精神特質層層鋪展:他是“以筆做鋒矛”的書法家,墨韻中藏着文人風骨;是“以身化長劍”的軍事家,沙場上彰顯鐵血膽識;更是“為國為民”的政治家,朝堂內外堅守初心。
首演現場,“歃血”一場戲便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舞臺上,十七郡郡守齊聚,身着鎧甲的顏真卿(張建峰飾)手持鋼刀,目光如炬,盡顯其以家國為重的胸襟。
此時,饒陽太守之女王倩兒(竇曉璇飾)身着孝服,手捧半幅染血戰袍奔至臺前,哭訴父親戰死沙場的噩耗,讓全場瞬間沉浸在國破家亡的沉重氛圍中。當顏真卿在戰袍上揮毫題詩:“風雲識勁節,血火鑄忠魂。天地英雄氣,浩然萬古存。”隨後帶領眾人歃血盟天,使台下觀眾無不熱血沸騰。
“祭侄”一幕更是將劇情推向高潮。顏真卿外貶十年,與韋夫人(翟墨飾)本已心生歸隱之意,卻意外迎來侄兒顏泉明帶回的兄長顏杲卿與侄顏季明的遺骨。
舞檯燈光驟暗,唯有一束追光聚焦在顏真卿身上,他揮筆寫下《祭侄文稿》,筆走龍蛇間,“天下第二行書” 的蒼勁與悲壯在舞臺上具象化,觀眾們也被這份深沉的家國情懷與親情所打動。
從 “兵援博清” 時夫妻二人以鋼刀、白綾明志的決絕,到 “遭讒被貶” 時面對姦佞誣陷的剛正不阿;從 “受命出使” 時以七十五歲高齡孤身入虎穴的無畏,到 “就義” 時在烈火中整理衣冠、從容赴死的壯烈,新編歷史京劇《顏真卿》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場景,讓觀眾看到了一個不僅有“書魂墨韻”,更有“鐵血擔當”的立體形象。正如導演李卓群所言:“顏真卿是勇者、尊者、智者、仁者,我們要讓觀眾在舞臺上讀懂他的初心與信仰。”
新編歷史京劇《顏真卿》作為國家大劇院與北京京劇院“強強聯合” 的又一力作,在創作過程中始終堅守京劇藝術的“根”與“魂”,同時在創作上“守正創新”,讓傳統戲曲在新時代煥發出別樣光彩。
新編歷史京劇《顏真卿》集結了國內頂尖主創團隊:編劇蔡赴朝以 “立意至高、動機至真、性格至烈” 的文本,為劇目打下堅實基礎;唱腔設計、作曲朱紹玉遵循京劇傳統板式,有繼承、有發展,尤其強化唱腔韻味,在熟耳韻律中深化情感表達,同時融入西北地域特色,讓音樂既有 “京朝派” 的醇厚底蘊,又有熾烈濃艷的唐時氣韻;視覺總監、舞美設計高廣健創新將傳統 “三面戲臺” 與現代 “鏡框舞臺” 結合,以頭盔為 “點”、帳桿為 “線”、帳幔為 “面”,通過極簡的舞美語匯,靈動轉化出城闕、軍帳、沙場、禪廟等場景,“人隨景移,移步換景” 的呈現方式,盡顯中式審美意境。服裝、造型設計藍玲遵循京劇傳統服制,同時在色彩與細節上進行優化,讓服裝既符合歷史背景,又能在舞臺上脫穎而出。燈光設計唐銘及多媒體設計張松配合舞美,為觀眾呈現出唯美、大氣的視覺效果。
演員陣容上,新編歷史京劇《顏真卿》更是匯聚了北京京劇院的中堅力量與青年才俊。領銜主演張建峰、竇曉璇、翟墨還將繼續在19、21日登臺。此外,18日,馬博通、王茜、崔冉以及20日裘識、張梓溪、王中女等優秀青年演員也將在後續場次中有亮眼的表現。
筆墨為刃,可書忠義;熱血作墨,可繪山河。在新時代的舞臺上,新編歷史京劇《顏真卿》將繼續傳遞顏真卿的“書劍忠魂”,激勵着更多人堅守初心、擔當使命,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劇情介紹
認識顏真卿,多從書法始。
而本劇展示的顏真卿,則不僅是一位書壇巨擘,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偉大的愛國者。
安史之亂,虎狼直撲長安。貪生怕死的官員或降或逃,山河危如累卵。當此國家危難之際,這位本以書法冠世的文官仗劍奮起,高舉義旗,聯合河北十七郡,歃血結盟,誓死平叛。挽江山於即倒,拯黎民於倒懸。
李希烈叛亂,又是他以七十五歲高齡挺身而出,孤膽入虎穴,持節斥敵酋,為朝廷抵禦叛患爭取到寶貴時間,而他,則在為自己親書墓誌銘後,赴湯蹈火,壯烈殉國。
劇中讓人多角度認識顏真卿。他治州縣,惠民利,立朝堂,鬥姦孽,平叛軍,灑碧血。愛恨情仇瀝肝膽,慷慨悲歌昭日月。
歷史記下了一位文才曠世的書法家,更應當銘記一位精忠報國的赤子忠臣。
9月17日至21日,國家大劇院與北京京劇院聯合製作新編歷史京劇《顏真卿》正在上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