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4日,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文物局等國家九部委聯合發佈《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濃縮近年來博物館行業發展經驗,凝聚廣大博物館從業者智慧,為新時期中國博物館事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意見》指出,探索在文化資源豐厚地區建設“博物館之城”“博物館小鎮”等集群聚落。北京作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國首都,在博物館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已有備案博物館197家,每年接待觀眾量超過8000萬,博物館已經成為廣大市民喜聞樂見的重要文化場所和外地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博物館社會影響力日益擴大。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將加快博物館之城建設。在剛剛過去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簽訂了《共建北京“博物館之城”戰略合作協議》,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駛入快車道。
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正當其時
北京作為首善之區,加快博物館之城建設,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是推動博物館事業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建設博物館之城,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黨對博物館事業的全面領導,通過打造多層次、全類型、廣佈局的博物館體系,記錄和見證黨帶領人民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改革歷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光輝歷程。
加快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是傳承中華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要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建設博物館之城,就是要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薈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以一座座博物館和一件件文物,向世界證明中華文化之自信、中國制度之優勢、中國理論之深厚、中國道路之堅定,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加快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是加強首都“四個中心”建設的重要佈局。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對北京的鮮明城市定位。首都一切工作都是圍繞建設“四個中心”展開,在提升城市核心功能上落腳。建設博物館之城,既要突出政治屬性,全面展現北京作為政治中心,在百年黨史、70多年新中國史和40多年改革開放史中的重要作用;也要強化文化價值,擴大文化有效供給,充分體現北京歷史悠遠、創新迸發、兼收並蓄的城市風貌;更要擴大國際影響,在意識形態鬥爭中掌握主動,以博物館群塑造文化制高點,贏得文明話語權。
加快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有力舉措。《意見》指出,博物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仍很突出。特別是北京早已步入每人平均GDP兩萬美元的行列,80%以上的生産生活需要均與文化相關。能否提供充足、高品質的文化産品,是對整個文化事業的考驗,也是博物館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建設博物館之城,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整合、協調、促進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發展,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不同領域的群眾需要,更好服務人民美好生活。
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前景廣闊
北京作為世界著名古都、歷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豐富的歷史文化是一張金名片,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深厚的歷史積澱、包容的城市氣質、創新的文化成果,使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有着廣闊的前景。
一、北京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館
北京有7處世界文化遺産、3840處不可移動文物、501萬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02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5位,有着豐富的文物遺産及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這些歷久彌新的文物古建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僅構建了北京城嚴整有序、層次分明的城市肌理,也塑造了深沉厚重、創新包容的城市內涵。近年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精心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依託“一城三帶”保護建設、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等重點工作,深度融合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有力彰顯古都風貌,展現大國首都風範。把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看做一個整體,北京的歷史街區、村落、歷史建築、歷史遺跡、非遺無時無刻不展現着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紅色底蘊,北京本身就是一座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巨大的活態博物館,以獨特的文化品位吸引四方來客。
二、優化博物館體系佈局,形成規模效應
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北京地區已經形成多學科、多層次、廣佈局的博物館體系和縱橫有序、經緯交織的博物館佈局。197家備案博物館構成了立體、多維度的博物館“百科全書”,其廣度、密度和深度為全國城市所僅有。但仍普遍存在博物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突出矛盾。日前,《北京地區博物館發展報告》的發佈進一步明晰了未來發展路徑,北京致力於進一步整合不同層級、不同屬性、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創新發展路徑,加強層級間的博物館協調合作,促進資源、服務共用;豐富博物館品類,依託文物騰退活化利用,推進軍隊、企事業單位、學校博物館建設開放,培育社區、鄉情村史館等新型博物館,有效完善博物館網路佈局。依據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推動朝陽區、東城區、西城區建設“博物館之城”,推動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科技館之城”,推動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博物館集聚區,真正做到大館做強、小館建優、微館盤活,實現“十四五”末期每10萬人擁有1.2座博物館,博物館數量超過250座。
三、築牢發展根基,優化服務能力
北京將聚焦博物館品質提升,推動事業發展提質升級,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大到優,使北京博物館事業邁入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推動博物館樹立專業化收藏理念,健全博物館藏品管理和保護機制。充分利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等專項經費,系統保護和修複國有館藏可移動文物。創建全國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搭建文物藝術品交流交易平臺,有效增加博物館的藏品來源渠道。推動博物館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立足市屬博物館,以引領示範帶動“一館一品”博物館品牌建設。提高展陳品質,組織開展“首都精品文物展覽季”活動,組織博物館集中推出優質展覽並開展大規模宣傳,營造博物館文化氛圍。理順體制機制障礙,着力提高博物館文創能力和水準。注重提高博物館學理論研究水準,加強學科建設,與高校、科研機構等聯合建立國家級博物館學科研究中心、文物保護利用科研中心和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使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頂層設計更加優化、行動步驟更加有序、建設成果更加豐富。
四、聚焦“四個中心”“四個服務”,融入首都發展大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9次視察北京、14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奮鬥目標,為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指明瞭方向。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就是着眼於“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着力於“四個服務”水準提升,探索構建首都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全面融入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使博物館之城建設成為處理“都”與“城”關係的重要抓手,抓住“疏整促”優化提升的關鍵環節,推動騰退後的文物古建、老舊廠房等空間引進博物館、興辦博物館。推動博物館功能進社區、鄉村,實現部分博物館錯峰開放、延時服務,着力構建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生活圈,使博物館之城真正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要圍繞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優化博物館體系佈局,培育新興業態,推動博物館展覽和活動向高端化、融合化、集約化、國際化發展。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必將成為推動首都文化事業提質增效、釋放增長潛力、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為首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需要凝聚各方合力
古人講:“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必須深度發動全社會各種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切實發揮黨委政府的統籌作用。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博物館事業發展,將博物館之城建設納入“十四五”規劃和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強化部市合作,全力落實《共建北京“博物館之城”戰略合作協議》。接下來將編制好《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發揮市區兩級黨委政府作用,把博物館之城建設納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二是更好運用市場要素的協同創新。積極引入社會力量,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制定出臺《北京市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的若干意見》,對社會力量興辦的博物館予以政策和資金支援,鼓勵吸引社會力量共建、共管博物館,努力推動“私家珍藏”走向“社會共用”。推動博物館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展覽、教育和文創開發。加強與大數據、融媒體等科技文化企業合作,借助各線上平臺創新傳播模式,着力推出雲展覽、雲直播、雲論壇、雲講座等。推進博物館走基層、進學校,打造“線上+線下”“館內+館外”的博物館傳播體系。搭建文創産業合作平臺,打造更多具有首都特色、融合現代元素的文化IP,探索多渠道運營模式,完善博物館文創産業發展。
三是努力構建社會參與的共用模式。堅持開放共用原則,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通過網際網路傳播、社會參與、跨界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社會力量關注博物館、支援博物館,參與到博物館之城的創建之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充分運用兩微一端、短視頻、H5等新媒體模式,宣介展品、推廣博物館。發展壯大博物館之友和志願者隊伍,構建參與廣泛、形式多樣、管理規範的社會動員機制,努力把志願者隊伍打造成為一支流動的宣傳欄、身邊的擴音器。大力實施“博物館+”戰略,找準博物館與教育醫療、科技創新、旅游商業、傳媒設計、城市規劃等生活生産的契合點,傾聽大眾與小眾的不同需求,研究適應引領文化心理變遷,促進博物館與社會各界跨界融合。 (陳名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