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的力量之北京白塔寺管理處
各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之聲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白塔寺管理處的康蕾。很高興能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為大家介紹具有近千年曆史的白塔寺。
妙應寺坐落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因院內白塔而得名白塔寺。它的歷史可追溯到遼壽昌二年(西元1096年),被遼道宗賜號為“顯密圓通法師”的高僧道㲀(chén)興建永安寺,寺內建有釋迦舍利塔。金末,永安寺毀於戰火,僅存塔基。
元朝在金中都城東北營建大都城,開啟了北京作為多民族統一國家首都的歷史。據《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記載:元初,遼永安寺舊塔附近屢見夜放奇光,忽必烈聞之,親自勘察。至元八年(西元1271年),舊塔打開後,發現地宮內有20 顆舍利子和“至元通寶”銅錢。為達到“保大業之隆昌”的目的,忽必烈敕令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在遼塔舊址上設計建造白塔,由元朝帝師亦憐真負責對大塔進行裝藏,以它作為政權與神權的象徵“坐鎮都邑”。白塔竣工後,作為地標性建築與大都並稱為“金城玉塔”。之後,以塔為中心,忽必烈又建造了面積約16萬平方米的大聖壽萬安寺,成為元代百官習儀之所、皇家宗教中心和譯經中心。此外,大聖壽萬安寺還建有忽必烈及其子真金的神禦殿,供後世祭祀。1368年,萬安寺毀於雷火,唯塔倖存。
明朝天順元年,朱祁鎮下令重建寺院並賜名妙應寺。重建後的妙應寺面積約為1.3萬平方米,佈局變為現今所見的主體建築沿中軸線分佈,東西對稱,塔在最後。
清朝以扶持藏傳佛教安定邊疆為目的,妙應寺再次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康熙、乾隆兩朝,斥鉅資大修白塔。乾隆十八年修繕中,乾隆皇帝賜全本大藏經 724 函,御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藏文尊勝咒及其他寶物若干,為鎮塔之用。1978 年,文物工作者修塔時,意外發現乾隆時期的鎮塔之寶。
民國年間,喇嘛迫於生計,出租廟産,每月逢五逢六開市,白塔寺廟會成為北京四大廟會之一。
1972年,周恩來總理批示:“重修尼泊爾工程師為我建築的西城白塔寺,不作廟宇,只作古跡看待,專供游覽。”1980 年,白塔寺正式面向社會開放。
白塔是現存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覆缽式塔,是北京地區唯一完整的元代文物遺存。它既是祖國統一、民族融合的象徵,又是中尼文化交流源遠流長的歷史見證。因其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1961年3月4日,妙應寺白塔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白塔寺完成了文物古建修繕,煥新開放之後,策劃推出了特色夜場活動和一系列文化味兒十足的文創産品,得到了社會公眾的廣泛好評,成為新晉的網紅打卡地。
最後,希望您能夠走進白塔寺參觀游覽,聆聽近800年的大白塔所講述的北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