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的力量之老舍紀念館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之聲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老舍紀念館的何婷。今天是“5.18國際博物館日”,很高興向大家介紹一下老舍紀念館,也就是老舍先生的故居,“丹柿小院”。
1936年,老舍先生即將邁入四十歲時,曾經寫下一篇小文——《我的理想家庭》,其中他是這樣描繪他心目中理想的家的:
“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間小平房:一間是客廳,古玩字畫全非必要,只要幾張很舒服寬鬆的椅子,一二小桌。一間書房,書籍不少,不管什麼頭版與古本,而都是我所愛讀的。一張書桌,桌面是中國漆的,放上熱茶杯不至燙成個圓白印兒。文具不講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老有一兩枝鮮花,插在小瓶裏。兩間臥室,我獨據一間,沒有臭蟲,而有一張極大極軟的床。在這個床上,橫睡直睡都可以,不論怎睡都一躺下就舒服合適,好像陷在棉花堆裏,一點也不硬碰骨頭。還有一間,是預備給客人住的。此外是一間廚房,一個廁所,沒有下房,因為根本不預備用僕人。
院子必須很大。靠墻有幾株小果木樹。除了一塊長方的土地,平坦無草,足夠打開太極拳的,其他的地方就都種着花草——沒有一種珍貴費事的,只求昌茂多花。屋中至少有一隻花貓,院中至少也有一兩盆金魚;小樹上懸着小籠,二三綠蟈蟈隨意地鳴着。”
十幾年後,老舍先生終於實現了他的理想。1950年初,他買下了北京東城的一所普通小四合院,在這裡生活了16年,寫下了《龍須溝》《茶館》《貓》《草原》《正紅旗下》等等作品。這座小院位於王府井附近的豐富衚同北口,離當時的北京市文聯還有人藝劇場都不遠。它佔地約400平方米,共有房屋十余間,包含門房、客廳、6間臥室、廚房、餐廳、廁所、雜物間等等。院中有香椿樹、棗樹,還有兩棵老舍先生1953年親手種植的柿子樹,每到十一前後,紅彤彤的柿子挂滿枝頭,分外好看,因此得名“丹柿小院”。現在,館中的展覽分為老舍故居原狀陳列和生平陳列兩個部分。原狀陳列展現老舍先生當年的生活原貌,包括老捨得寫作間兼臥室,曾接待各方人士來訪的客廳以及老舍夫人的畫室兼臥室。院內東、西廂房開闢為展廳,通過大量珍貴的圖書、照片、手稿以及生前使用物品,展示老舍先生的生平與創作歷程。
1984年,老舍故居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老舍紀念館在老舍故居基礎上建成並對外開放。2008年3月起,老舍紀念館實現全面免費開放,2020年5月起實現預約參觀。親愛的各位觀眾,因電氣線路改造需要,目前我館處於閉館狀態中,明年春節前後重新開館,具體開館時間請您關注微信公眾號:老舍紀念館。等開館後,希望您也能走進老舍紀念館,走近老舍先生,期待與您在小院見面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