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的力量之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之聲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的小程呈。今天是“5·18國際博物館日”,很高興向大家介紹全國唯一一座古鐘類專題性博物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1985年,依託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覺生寺成立的,以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中國古代優秀鐘鈴文化為目的的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它坐落於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甲31號,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館內收藏了700余套鐘鈴文物,向人們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古代優秀的鐘鈴文化。
館內鎮館之寶是明永樂年間鑄造的一口青銅大佛鐘。它通高6.75米,重46.5噸,通體遍鑄經文咒語達23萬餘字,被人們稱為“鐘王”。而且,它的聲音更是特別,不僅低沉有力,可綿延3分鐘之久,還有拍頻的有趣現象。什麼是拍頻呢?簡單來説就是在鐘聲的尾音部分有大小起伏的變化,聽起來如同鐘聲時遠時近,奧妙無窮。講到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跨年鳴鐘活動了。您知道嗎?1986年的丙寅虎年春晚和今年(2022年)舉辦的壬寅虎年春晚,電視上播放的在0點00分敲響的就是我們這口“鐘王”——永樂大鐘。另外,在每年的元旦跨年的時候,也就是每年的12月31日晚上0點,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都會舉辦“辭舊迎新·鳴鐘祈福”活動,屆時人們將有機會親手鳴響600歲永樂大鐘,根據傳統民俗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吉祥。
除了鐘王以外,我館還收藏了許多精美的古鐘,有皇帝上朝用的朝鐘,周身盤旋二十二條飛龍;有祭天用的祭壇鐘,形大量重、簡樸大氣,還有報時用的更鐘,是元代北京城的見證。如果要我給您推薦,除了鎮館之寶一定要看以外,還要去找一口最好玩鐘——“魏忠賢銅鐘”。當您走進它時,就會發現,這口鐘怎麼是歪的?這可不是我們工作人員挂歪的,而是因為它在鑄造時由於泥范沒能放到正確的位置,導致鑄造出來的鐘一半沉一半輕,因此無論怎麼挂他都是歪的。可是這樣一口歪鐘居然被老百姓稱為“警鐘”,因為呀,民間有俗話説:鑄鐘就如同做人,鑄鐘的人不正,心不正,鑄出來的鐘就是歪的。當魏忠賢伏法以後,百姓們就將這口歪鐘保護了起來,一直流傳到了今天,用它作為警鐘,來警示後人,做人要堂堂正正。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不僅收藏了中國古代各種鐘鈴文物,也收藏許多外國鐘鈴。在我館的外國鐘鈴展廳裏就展示有日本、南韓等地的古鐘,還有各國送給我們的友誼鐘,因為在世界普遍文化中,鐘都是忠誠、友誼與和平的象徵。除此之外,這個展廳裏還展出了一組大型的展品——鐘琴。鐘琴,是西方國家用於教堂裏的一種樂器,他由鐘架和鍵盤兩部分組成,一般鐘架都置於高高的塔樓上,鍵盤則在塔樓下,然後用銅絲將每一口不同音的鐘連接到鍵盤的相應位置,這樣鐘琴師就可以坐在塔樓下,給大家演奏美妙的音樂了。
最後,希望有機會,大家能夠走進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和我們一起探尋、聆聽、感知鐘鈴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