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動
孫動作為北京市文化遺産研究院的專業技術骨幹,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考古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在挖掘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成果豐碩。作為共産黨員,他吃苦在先、衝鋒在前,是考古工地上黨員愛崗敬業的一面旗幟。
一、愛崗敬業,在釋讀北京“地下金名片”工作中埋頭苦幹
孫動在田野考古一線奮戰了十七個春秋。他參加了長江三峽水利建設(重慶涪陵)、北京奧運場館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段建設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等國家和北京重大項目的考古工作;主持或參加了圓明園、香山靜宜園、琉璃河西周燕國墓葬、房山金代皇家陵寢等大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為首都的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工作貢獻了力量。在配合基本建設考古工作中,孫動先後完成了石景山魯谷金代呂氏家族墓、海淀區玲瓏巷明清宦官墓葬區等近百項考古工作,保護古代墓葬及遺跡千余座,出土文物數千件,有效保護了國家文化遺産,豐富了北京地區的文化內涵,擦亮了首都的金名片。
孫動憑着對工作的執着,以堅守的情懷,始終奮鬥在田野考古第一線,面對一個又一個艱巨的任務與考驗,用青春和汗水踐行着他的入黨誓詞。孫動説,讓黨員的旗幟在考古工地上永遠飄揚是他的信念與心聲。考古工作有其特殊性,一旦開工,周末、節假日都不能停工,孫動和他的團隊經常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堅守在考古工地上。面朝黃土背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考古人的真實寫照,也是孫動的日常生活。
二、勇於擔當,在城市副中心建設重大考古工作任務中成績顯著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是國家大事、千年大計。2016年以來,在時間緊、任務重、要求嚴的情況下,為做好城市副中心建設中的考古工作,單位選派孫動作為路縣故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他本着對歷史負責的精神,通過搜尋、分析大量文獻、檔案,確定了路縣故城城址的線索。此後,他精心組織城址的考古勘探,冒着酷暑嚴寒,鑽進莊稼地,紮在溝渠中,帶領勘探工人,在短短的五個月時間內,對近80萬平方米的區域進行了全面考古調查和勘探。以城墻夯土為切入點,確定了城墻、城壕、主要道路以及該城址的基本範圍、形制、結構、年代等基本情況,掌握了這一區域的地下文物埋藏狀況。這是在通州區域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也是通州建城之始。路縣故城城址的及時發現,文物價值、歷史內涵的準確判斷,為城址的全面保護、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也為城市副中心建設中文化傳承、文脈延續做出了貢獻,獲得了北京市領導的充分肯定。2017年4月,他主持的路縣故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榮獲了“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路縣故城的發現、保護與城市副中心建設形成了古今兩城交相輝映的格局,這不僅對北京考古工作、大遺址保護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意義,也為全國範圍內城市建設中的文物保護樹立了榜樣。
2017年7月至11月,為配合京唐鐵路和城際鐵路聯絡線建設,在孫動主持下,考古團隊對路縣故城城址外進行考古發掘,完成面積16000平方米,發掘了漢代灰坑800余座、漢代房址27座、漢代至清代水井111口以及各個時期墓葬多座,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發掘成果與路縣故城城址作為縣級治所的時代相吻合,與路縣城址的歷史和考古學文化聯繫非常密切,是兩漢時期路縣故城外的一處生活、生産區。
三、精於業務,用豐碩的科研成果服務社會
孫動始終保持着對考古工作的熱愛,在堅持野外考古的同時,加班加點鑽研考古科研工作,出版專著3部、合著6部,發表論文二十余篇,成果豐碩,用實際行動闡釋了北京傳統文化。
在田野考古中,他非常注重考古勘探、發掘等實際操作的規範性、準確性,重視考古現場對遺跡、遺存性質、形制、年代、用途的綜合判斷與宏觀把握。
每當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後,孫動就會開始着手考古資料的整理、公佈和出版。他説:“這是對田野工作的總結、深化與研究,也是對傳統文化遺産的深度闡釋”。他的專著《南水北調北京段考古報告》《魯谷金代呂氏家族墓葬發掘報告》獲得學界的高度讚譽。他參與編寫的《盛世調吉水古都遺博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北京段出土文物》一書,獲北京市南水北調工程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專著《北京考古史•元代卷》一書,榮獲北京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孫動將考古視為畢生追求的事業,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向大家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的專業與擔當,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