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德永 通州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北京大運河文化研究會研究員

日期:2021-09-28 17:22    來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號:        
  • 任德永
  • 任德永

任德永,今年56歲,1988年畢業於北京體育師範學院體育專業,工作至今已有33個年頭了。前15年在教育口,後18年在文化口。

 最初,任德永在家鄉中小學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雖然大學學的是體育專業,但是他憑着一股闖勁兒,不到一年時間,就成為了歷史學科教學能手,被縣教研中心聘為中心組成員。他所教的學科班級學習成績在年級裏名列前茅,學生們都愛上他的歷史課。於是他因勢利導成立歷史課外興趣小組,帶領小隊員們鑽進檔案館、泡進圖書館、走進博物館。有時直接把燃燈塔、永通橋、八里橋、葫蘆壺、張家灣古城等大運河沿線文物古跡當作課堂,讓學生們現場去感受歷史知識的美妙與奇特。他還 啟發同學們要深入思考,為什麼千年大運河與萬里長城會在首都北京交匯成中國漢字大寫的“人”字,對比大運河與長城的功能意義,讓學生們對歷史與未來展開美好的想像,啟迪學生們勤於思考,主動學習,將來對社會有所作為。

因為熱愛,無論是學科成績,還是為人處事,都讓任德永在業內獲得了一定的影響力。於是作為一名普通的歷史教師,通州區政協和通州區文物管理所都爭相聘請他來單位就職,一心不可二用,他最終選擇了跟歷史更為接近的通州區文物管理所作為終身的選擇。

“千年運河我為北首,百里長街我為東端,這裡是城市副中心”——這一對聯是任德永在接待北京衛視“牛爺串衚同”欄目作“發現路縣”節目時的經典對話,現在已被廣為流傳。我們知道,自隋以來,大運河無論對中國古代經濟還是文化都有其不可替代的貢獻,“北京城是漂來的”“紫禁城是漂來的”就是很好的註釋。歷史上南糧北運到通州再轉運京城,除此,南方的百貨包括絲綢、茶葉、瓷器、食鹽、香料等生活物資也沿水路運至通州再轉運京城,就連明朝建設北京城的金磚、城磚、條石、楠木等大量建材也沿大運河漂來,所以大運河不但是水上的漕糧之道,更是水上的茶馬古道、瓷器之路。 

為了宣傳大運河往昔的輝煌,任德永主動將運河文化歷史知識帶進課堂,在運河中學、南關小學、後南倉小學、張家灣鎮中心小學等區內中小學校進行宣講;還在燃燈塔下、張家灣城遺址、石壩碼頭葫蘆湖遺址、通州文廟、南街清真寺、平津戰役指揮部宋莊舊址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場講解,增強青少年對大運河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們知家鄉、愛家鄉;利用支部共建平臺,在建黨百年之際,走進馬駒橋鎮前堰上村、陳各莊村黨支部黨史課堂講解“平津戰役指揮部宋莊舊址”背後的故事;利用支部共建和央視平臺為《遠方的家》《美食中國》講好大運河漕運故事和南街美食;在大運河遊船之上,為中外記者、作家、翻譯家、出版家講“大運河漂來了北京城”“大運河漂來了紫禁城”、通州古城與張家灣古城漕運倉儲的故事。

教師出身的任德永,從教育口到文化口,從中小學校裏的專業教師到大運河文化的傳播者,在館長、書記等眾多稱謂中,他還是傾向於教師的稱號,因為教師自古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在運河文化的宣傳中,他永遠手擎着一盞明燈,照亮着大運河兩岸的歷史文化來福澤所有人。 

2005年初的隆冬時節,位於通州北苑高架橋北側輔路項目與通惠河南岸清代雍正年間所立“禦制通州石道碑”原址保護工作相撞。一邊兒是即將開工建設的區內民生重點摺子工程項目,一邊兒是古老的文化遺産面臨是否能夠原址保護的問題。按照摺子工程項目原定計劃,“禦制通州石道碑”要為北側輔路讓道遷至他處。

此碑作為通惠河連接大運河的見證,對當時起止於通州漕運碼頭至京師朝陽門國倉的“國道”具有重要的意義。任德永作為文物科副科長,耐心細緻地給各個方面的領導講解石道碑的歷史意義,向設計建設方闡明文物古跡保護對彰顯通州新的城市建設的現實意義。最終,文物部門做足功課,建設方深明大義,市區兩級領導現場拍板決定:碑不遷移,原址不動;調整設計,路繞碑行,且為碑建亭,原汁原味恢復歷史原貌。 

如今黃瓦覆頂、古色古香的“禦制通州石道碑(亭)”已經成為進出通州北苑高架橋大運河(通惠河)一道靚麗的人文景觀。誰曾想到“禦制通州石道碑”百年以後後人還會為之建頂。這其中還有曾是初出茅廬的年輕文物工作者的心血。

一提到通州石道碑亭,作為當時文物科負責人的任德永就為之熱血沸騰。他用現身説法見證了大運河文化遺産原址保護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凸顯文化底蘊的現實意義與歷史意義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需要平衡各方面利益,需要把對文化遺産的熱愛轉化為智慧,此舉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肯定與稱讚,是妥善處理文化遺産保護與城市民生建設矛盾的經典案例,為後來201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建設中探測到的西漢時期路縣故城遺址的有效保護,為建設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奠定了基礎。如今位於大運河東西兩岸的這兩處經典文化遺産點位原汁原味原址保留着,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設、市民生活相得益彰,成為城市文化景觀,更成為通州人的驕傲。

為了留住通州老城當年的影像,喜好攝影的任德永大學畢業後自費買了一部鳳凰205手動相機,沒事兒時的他就徜徉於大運河北端西畔這座具有六百年曆史的明清漕運古城的百餘條衚同之中,用相機拍攝了大量珍貴的黑白照片兒,這一不自覺的行為為2009年通州老城拆遷改造後的通州檔案部門留下了大量珍貴難得的歷史照片。2018年,他與同道合作以個人名義將富含通州古城大量歷史資訊的圖片,製成濃縮版“通州衚同記憶”撲克牌向社會免費贈送,為通州建設大運河5A旅游景區預熱,為北京城市副中心詳細了解通州歷史古城風貌提供捷徑,並在通州文廟舉辦了“留住城市記憶——通州衚同記憶展覽”向市民免費展出,引起社會轟動與媒體競相報道。

歷史上素有“一京二衛三通州”之稱的通州老城區,衚同曾達102條,是僅次於北京城的衚同城市。如今要想深入了解作為漕運倉儲全盛時代的通州,人們只能從這些衚同撲克照片中窺見它往昔的風采了。照片記憶了城市,也記憶了大運河的輝煌。為此,任德永牽頭,主動將紙質版與電子版衚同撲克無償捐贈給通州區檔案館,為後人留下了曾經拍攝過《野火春風鬥古城》的老城衚同兒的影像,他還主動去市區博物館宣講大運河古城輝煌的城市肌理。

2005年,任德永被聘為通州區政協特邀文史委員,想方設法挖掘大運河歷史底蘊,積極參加撰寫《文化通州》系列叢書,發表《大運河畔黃亭子》《西塔衚同溯源》《百年老藥鋪“益元堂”》《南街老味道》《通州五大書院》《京畿重地馬駒橋》《發掘路縣》《軍糧經紀密符扇》《通州塔的傳説》等文章,累計20余萬字,為通州歷史有序傳承積累了珍貴的歷史資料,為大運河文化書寫了重彩的一筆。

任德永在通州區文物管理所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18年,他先後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通州南街清真寺、張家灣古城遺址、通運橋、燃燈塔、通州文廟、石壩碼頭葫蘆湖、尹各莊革命烈士陵園、平津戰役指揮部宋莊舊址、通州近現代教育建築、路縣故城遺址公園、通惠河、禦制通州石道碑等眾多文物項目修繕工程。鋻於近年通州華麗轉身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2021年初北京市公佈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通州區有四家在冊——平津戰役指揮部宋莊舊址、249炮校舊址、西集大沙務革命烈士紀念碑、通州老兵營舊址。任德永隨即結合支部共建,積極挖掘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在通州區文物所黨支部李自強書記的支援下,首先在北京廣播電台“運河之上”欄目上率先播講,同時在建黨百年的黨史課堂上,代表文物所黨支部,將大運河文化紅色基因和革命故事向馬駒橋鎮前堰上村、陳各莊村黨支部黨員幹部進行宣講,並由通州區檔案館作為珍貴資料進行專題錄播存檔。文字資料還分別以《沙場點兵,崢嶸歲月——通州兵營舊址》《探尋通州的四處紅色革命文物》為標題,刊登在北京市政協和通州區政協主辦的《北京觀察》2021年第7期、《通州文史》2021年第1期。

為讓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體現大運河文化特有的文化特質,任德永還積極面對媒體,主動為大運河文化鼓與呼、做義務宣傳人。

任德永在任職北京市通州區文物保護協會時,積極參與文物保護協會創建和業務開展,先後組織了2005年社會各界捐獻張家灣城磚和2006年“古韻通州”攝影圖片徵集展等活動,助推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任職通州區博物館黨支部書記期間創造性地開創了“支部共建 講好大運河故事”社會基層黨建組織,直接參與大運河文化産業帶共建模式;2018年底積極與北京市通州區中倉街道辦事處蓮花寺社區黨總支共建,成功將南街十八個半截衚同中古老的熊家衚同升格為“北京最美街巷”,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創建北京大運河5A旅游景區做出突出貢獻。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任德永 通州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北京大運河文化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