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看《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解讀

日期:2021-10-15 16:03    來源:北京市發改委

分享:
字號:        

2021年10月9日晚,由市委宣傳部、中國新聞社主辦,市文物局、通州區委區政府、市委網信辦、市發改委、市水務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體育局、市文聯承辦,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物報社、大運河文化帶沿線各區委宣傳部和文旅局協辦的2021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在通州區大運河森林公園漕運碼頭開幕。

開幕式現場,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王穎捷發佈了《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

圖片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的重大工程。近年來,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推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2021年,北京市率先在全國印發實施了《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進一步完善了長期有規劃、中期有行動計劃、年度有摺子工程的推進實施體系。下面,簡要介紹《規劃》情況。

規劃目標

《規劃》提出,將全面打造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個功能分區,紮實推進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五個重點工程,整合推出一批標誌性項目,以線串珠,以珠帶面,延續壯美運河千年神韻,打造具有首都標準、北京特色、時代氣象的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使大運河成為文化之河、生態之河、發展之河、民生之河、融合之河。

《規劃》從2021、2023、2025年三個時間節點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目標進行了安排。到2021年,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管理機制全面建立,北運河通州段實現全線遊船通航,為全面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造良好條件。到2023年,大運河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局面基本形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任務基本完成。到2025年,大運河各類文化遺産資源保護基本實現全覆蓋,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顯著提高,沿線區域協同發展更加深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成為標誌性的文化符號。

重點任務

(一)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文化之河

《規劃》提出,將推進“河道、水源”“閘、橋梁”“古遺址、古建築”等3類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産與周邊環境風貌、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打造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的典範。重點是規劃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保護修復八里橋,加快推進通州古城核心區、張家灣古鎮等文物保護修繕,建設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

(二)推進大運河沿岸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生態之河

《規劃》提出,將修復大運河生態環境,建設觀水、近水的濱水休閒空間,整體打造水城共生、人水和諧的大運河生態文化景觀長廊。重點是加強河道兩側綠化提升和環境整治,建設通州堰防洪體系,到2025年,基本完成北運河、通惠河、蕭太后河、壩河等重點河段綜合治理,實現河道水體全面還清。

(三)促進大運河沿線文旅融合發展,建設發展之河

《規劃》提出,培育大運河主題精品旅游産品,推動大運河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重點是創建通州大運河國家5A級旅游景區,建設臺湖演藝小鎮、張家灣設計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建成大運河博物館(首博東館)、城市副中心劇院和圖書館等重大公共文化設施,推動通惠河部分河段、潮白河部分河段實現遊船通航功能。

(四)增進大運河兩岸民生福祉,建設民生之河

《規劃》提出,將在沿線傳統生活生産區域內逐步疏導不符合保護建設要求的設施、項目等,促進環境和整體風貌提升。重點是優化鼓樓西大街、南鑼鼓巷、南新倉、通惠河沿線等一批傳統利用區,集中整治提升公共空間、商業業態、建築風貌和交通秩序,建設具有大運河特色的高品質京味文化休閒區。

(五)推動大運河沿線交流合作,建設融合之河

《規劃》提出,將發揮大運河聯接京津冀等地的軸線作用,促進沿線八省市以大運河為媒介開展交流合作,探索以文化交流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模式,持續釋放協同發展活力。重點是持續辦好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運河國際藝術周、京津冀文化交流季、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等文化活動,加強沿線區域人文藝術交流。

下一步,北京市將加強組織協調,加大投入,抓好一批重大任務實施,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的良好局面,齊心協力實現《規劃》目標。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