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響詩《大運河》首演 古樸運河風情撲面而來

日期:2021-09-29 15:2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河神老祖,保祐船員。”一聲聲吟誦回蕩,伴隨着氣勢恢宏的打擊樂,塤與笙的音色烘托出遠古而神秘氛圍。2021年910日晚,在著名指揮家譚利華的執棒下,北京民族樂團在中山公園音樂堂帶來民族交響詩《大運河》首演。

民族交響詩《大運河》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北京民族樂團創排演出,青年作曲家鄭陽作曲,分為序曲和七個樂章。指揮家譚利華揮動指揮棒,就把觀眾帶到了大運河“開河節”的儀式上,北京歌舞劇院青年歌唱家馮金偉特邀擔任吟誦,神秘古樸的音樂語言塑造了撲面而來的歷史氣息,畫面感極強。

大運河流經我國的八個省市,連接着家國命運、商貿民生、城市發展、水利交通、文化藝術等多個方面。民族交響詩《大運河》提煉了大運河文化中的不同主題,把它們分樂章表現出來,表現“黃金水道”的樂章秀麗靈動,展現“漕運”的樂章大氣豪邁,表現大運河連接絲綢之路的段落,則充滿着異域風情。

創排這部民族交響詩,青年作曲家鄭陽和北京民族樂團用了一年的時間,“一開始我們曾設想,以大運河流經的每一個省份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為基石進行創作。”鄭陽説,後來他覺得,把大運河的文化內涵提煉成主題,再進行音樂創作,能讓音樂表現更加豐富。

《大運河》中還包含了兩個協奏曲,分別是笙協奏曲與阮協奏曲,分別由北京民族樂團的演奏員鄭楊、李雨涵帶來。更讓觀眾感到驚艷的是,第六樂章《醉韆鞦》中還融入了戲曲唱腔的元素。北京京劇院梅派青衣鄭瀟為《大運河》獻聲,但除了幾句簡單的唸白,她的吟唱並沒有唱詞,聽起來既空靈,又能與樂隊充分融合。“徽班進京就是通過大運河北上,在大運河題材的作品中加入戲腔非常合適。”北京民族樂團團長李長軍介紹,“我們把戲曲人聲當成一個聲部來寫,可以説,戲曲女高音和民族管弦樂的融合是《大運河》的創新。”

2021年9月10日也是北京民族樂團成立六周年的日子,《大運河》音樂會也是該團成立六周年的“生日音樂會”。“北京民族樂團每年團慶的時候都會推出原創作品,希望今年的《大運河》,能讓更多老百姓通過音樂了解運河文化。”李長軍透露,2021年他邀請了大運河沿線另七個省市的民族樂團院團長來聽音樂會,明年希望可以把這部作品帶到運河沿線不同省市,和各地的民族樂團聯合演出。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