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上開講

日期:2020-05-13 10:37    來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1
  • 未標題-1

   近日,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導下,北京博物館學會、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東城區青少年教育學院聯合開展了“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講堂活動。活動旨在利用特殊時期、特定場域,創新文化普及的方式,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北京歷史文化,探索依託優秀文化資源開展素質教育、浸潤式教育的途徑,為居家學習期間的中小學生提供優質的“文化加餐”,助力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雲講堂”不受空間限制,可實現“一校承辦 公眾圍觀”,使優秀講座傳得更遠,影響更大。

  “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講堂將陸續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資深文博工作者圍繞“中軸線”“三山五園”“長城”“大運河”等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涉及北京歷史文化的重點課題、重點專題進行通俗易懂的講解,由東城區部分學校輪流承辦。

  “我們的古都這樣走來”——“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講堂首場講座在景山學校成功舉辦

微信圖片_20200408155855.jpg


微信圖片_20200408160016.jpg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北京歷史文化的浸潤式教育,探索依託優秀文化資源開展素質教育,為延期開學期間的中小學生提供“文化加餐”,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導和東城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的支援下,北京博物館學會、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東城區青少年教育學院聯合開展了“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講堂活動。

  4月6日,雲講堂首場講座——“我們的古都這樣走來”在景山學校成功舉辦。講座由“北京學”專家、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長城學者、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院長張寶秀教授主講。北京景山教育集團各成員校師生、各界嘉賓兩千餘人參加了線上活動。

  張寶秀教授由“我們的北京到底從何起源”、“北京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有哪些獨到之處”、“北京城在歷史演進中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站在今天,這座千年古都又將走向何處”等深刻問題發端,幫助大家對我們所生活的北京有了更為清晰和深刻的理解,也進一步增強了全校師生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認識。

  這次講座也是一次深入的愛祖國、愛北京的愛國主義教育,引起了全校師生的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更多關注、親近、了解北京的歷史文化遺産,做北京歷史文化乃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者、傳承人、宣傳員,講好北京歷史和中國故事。

  “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講堂自4月6日正式啟動,將陸續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資深文博工作者圍繞“北京文脈傳承”、“中軸線”、“三山五園”等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涉及北京歷史文化的重點課題、重點專題進行通俗易懂的講解,由東城區部分學校輪流承辦。

  “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講堂第二場講座在第六十五中學成功舉辦

20200428_155709_007.jpg

20200428_155709_001.jpg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北京歷史文化的浸潤式教育,探索依託優秀文化資源開展素質教育,為延期開學期間的中小學生提供“文化加餐”,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導和東城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的支援下,北京博物館學會、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東城區青少年教育學院聯合開展了“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講堂活動。

  4月18日,雲講堂第二場講座——“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在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成功舉辦。講座由首都博物館白樹軍老師主講。

  白樹軍老師是首都博物館《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策展人,講座中她結合首都博物館的“讀城”展覽,指出“讀城”是解讀研究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特徵,目的是樹立文化自信。

  為什麼要了解北京中軸線(以下簡稱“中軸線”)?中軸線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白樹軍老師通過介紹中軸線上匯聚的建築精華,向同學們闡釋:中軸線申遺,不僅能讓中軸線獲得全國和世界人民的關注,更能使其獲得更好的保護,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為了讓同學們更直觀地感受到中軸線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白樹軍老師通過ppt演示展廳裏的文物地圖,從元大都中軸線的奠基和創新、再到明朝改北京為北平後中軸線整體架構趨於完整、皇城地位更加突出等一一予以講解。

  中華民國至新中國建國後,中軸線上的建築及功能有了拓展和延伸。核心功能也從皇權至上,變成以人民為中心。“紫禁城”改為“故宮博物院”;天安門廣場由原來大內的千步廊變成人民廣場;天壇、地壇、月壇、日壇也從皇家壇廟改為大眾公園;鐘鼓樓從原來的報時功能,成為具有民眾教育功能的博物館。中軸線對北京城影響很大,目前北京市政府的城市整體規劃,也都是以這條中軸線作為基點。建築依然是遵循《周禮.考工記》建築規制。中國國家博物館是祖廟是歷史的記憶,人民大會堂關乎江山社稷……

  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中,白樹軍老師詳細解讀了北京中軸線歷經750多年的發展歷程。為了加深記憶,白樹軍老師還把課堂內容進行了開放式延伸,根據首都博物館展廳內設置的問題, 啟發式拋出了若干問題:中軸線上有什麼?正陽門為何被稱為大前門等等。

  此次雲課堂通過循循善誘的 啟發式教育,讓學生們了解到北京城的歷史發展,中軸線功能定位的古今之變,更進一步增強了全校師生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認識。

  “碧水悠悠大運河”——“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講堂第三場講座在北京匯文中學成功舉辦

640.png

640.webp (1).jpg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北京歷史文化的浸潤式教育,探索依託優秀文化資源開展素質教育,為延期開學期間的中小學生提供“文化加餐”,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導和東城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的支援下,北京博物館學會、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東城區青少年教育學院聯合開展了“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講堂活動。

  5月2日,“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系列雲講座第三場——“碧水悠悠大運河”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由北京匯文中學承辦,北京物資學院大運河研究院副院長陳喜波教授主講。

  ? ? ?講座由北京匯文中學歷史特級教師段明艷主持。段老師介紹了匯文中學以儒家經典《中庸》中的“智、仁、勇”為校訓,秉承全人教育的理念,匯通中西文化,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出一批有歷史責任感、使命感的棟樑之材。一代代匯文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下,有國際視野、有家國情懷、有社會責任擔當。匯文師生一定會繼承學校優秀傳統,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作出更大貢獻。?

  教授以《碧水悠悠大運河》為題進行了雲講座。他回顧了大運河起源、變遷的過程,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尤其突出了大運河與北京的關係,指出北京從一個邊疆重鎮發展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與大運河的開通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大運河長期的發展、運營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運河文化,這對北京及周邊地區的文化産生了深刻影響,如北京、天津一帶的媽祖文化就是伴隨大運河來到北方的;我們的國粹京劇也是南方多個地方的戲班子沿大運河一路北上,最後在北京落地生根,與北京本地文化融合而成。陳教授的講座內容豐富、語言生動,讓廣大師生在五一休閒之餘享受了一份文化大餐。

  講座使我們認識到,北京作為偉大祖國的首都,歷史底蘊深厚,還有很多文化寶藏有待於繼續去深入發掘、學習。這次講座受到了廣大師生、家長的歡迎,也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講座的開展為愛好歷史的孩子們打開一扇窗,成為他們日後繼續深入學習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動力。

  “走進一個精彩的長城”——“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講堂第四場講座在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成功舉辦

640.webp (5).jpg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北京歷史文化的浸潤式教育,探索依託優秀文化資源開展素質教育,為延期開學期間的中小學生提供“文化加餐”,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導和東城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的支援下,北京博物館學會、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東城區青少年教育學院聯合開展了“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雲講堂活動。

  5月10日,“北京文博·文昌運盛看北京”系列雲講座第四場——“走進一個精彩的長城”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由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承辦,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侯兆年研究員主講。

  講座由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張文革副校長主持。張校長首先介紹了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情況,以及在疫情期間,學校開展線上教學的基本情況。廣中師生會努力繼承學校優秀傳統,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作為學校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必修課。之後,邀請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侯兆年研究員以“走進一個精彩的長城”為主題展開了生動的講授。

  侯兆年研究員從事30年長城保護工作,具有豐富的歷史研究經驗,他從保護長城的原因、長城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歷史沿革、明代長城、明長城北京段、長城的三大關口、明朝北京長城墻體的結構和材料,以及長城文化帶的研究等八大知識點作為切入,講述了研究中國長城的重要意義、長城建造的原因、長城的歷史發展過程、長城作為軍事設施的特點,以及長城文化帶的意義等主要內容。長城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侯研究員的講座內容豐富、語言生動,讓廣大師生增進了對優秀歷史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講座使師生們認識到,長城是中國歷史建築的實物遺存,是中國史書記載的實物例證,是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分界線,還是中國氣候變化的有利證據。長城的存在有效減少了戰爭的發生,減少了各民族生活方式的衝突,還有效的促進了不同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的經濟和物資交流。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