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及其文化遺産”主題講座
時間:2020年11月12日
地點:通州區圖書館
簡介:闡述大運河的豐富文化內涵、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大戰略意義以及對其保護、開發方面的具體措施建議等。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戰略定位,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於2020年11月7日在北京開幕。圍繞大運河文化節主題,本次大運河文化節在市級統籌的基礎上,推出了8大板塊39項主題活動。2020年11月12日上午,由通州區委宣傳部和通州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及其文化遺産”主題講座在通州區圖書館舉行,本講座邀請了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郗志群擔任主講人,來自各行各業的一百餘名觀眾參加了此次講座。
郗志群,中共黨員,副教授,歷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北京史、中國歷史文獻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現任北京歷史與文化教育傳播中心副主任。社會兼職有:北京史研究會理事、當代北京史研究會理事、北京滿學會理事、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等。講授“北京史專題研究”、“北京歷史文獻選讀”、“北京戰爭史專題”等研究生課程。
代表論著有:
《北京史百年論著資料索引》,主編,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水經注疏〉版本考》,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2期。
《京師八旗都統衙門の設置及び現狀調查》,(日)滿族史研究第2期2003年5月。
《封建科舉、職官中的“官年”--從楊守敬的舉人-卷談起》,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主持的科研項目:
20世紀北京圖書市場的發展與研究(北京市教委1999.8-2001.8主持人已完成)。
北京戰爭史研究(北京“十五”社科2001.3--2005.3主持人)。
講座上,郗志群教授從大運河文化帶的提出、中國大運河概況及北京運河及文化遺産等三方面做了詳細闡述,
講座回顧
第一部分:大運河文化帶的提出
郗志群教授按照時間線,在講座中梳理了大運河文化帶提出的緣起。2016年,北京市政府在國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建設"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和大運河文化帶"的戰略目標,提出“要打造東部運河文化帶,統籌保護白浮泉、高梁(閘)橋、古河道等水利工程遺産,紫竹院、積水潭等古典園林,朝陽八里橋、通州三教廟、燃燈佛舍利塔等古建築,傳承運河文化。”這對於首都實現"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與科技創新中心"新的功能定位有着巨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部分:中國大運河概況
這一部分,郗志群講述了中國大運河的概況以及京津冀運河概況。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於2014年在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京津冀地區運河包括通惠河、北運河和南運河三段,大運河“通州-香河-武清”段總長120多公里,2017年計劃實現旅游觀光性質的通航,2020年則是實現客貨運通航。
第三部分:北京運河及其文化遺産
這一部分,郗志群教授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了北京運河及文化遺産。北京大運河主體橫跨昌平、海淀、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區。通惠河、白河(北運河)是北京大運河的主線,壩河、南長河是支線。據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統計數據,北京大運河沿線有52處物質文化遺産點,其中包括5處世界遺産點段、20處總規點段(《大運河遺産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2012—2030)》中確定的遺産)、6處國家級文保單位、9處省級文保單位、12處區文保單位等;另有5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呈現出“等級高、分佈密、時代長、類型多、內涵廣”的特徵。
北京大運河繁華千年,留下不可勝數的名勝與傳奇。北京大運河文化帶是中國運河文化帶的華彩樂章,是北京文化遺産的典型代表,需要人們更多的了解它、保護它。“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及其文化遺産”作為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學術講座”的活動之一,普及了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及文化遺産的知識,不僅豐富了本屆文化節的形式和內容,更是有力助推了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