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悠悠大運河”主題講座

日期:2020-11-05 14:34    來源:通州區文化和旅游局

分享:
字號:        

活動:“碧水悠悠大運河”主題講座

時間:2020年11月14日

地點:通州區圖書館

簡介:講述大運河起源、變遷的過程及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

image.png

2020年11月14日,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系列活動“碧水悠悠大運河”主題講座在通州區圖書館舉行,該講座由區委宣傳部和通州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特邀北京物資學院大運河研究院副院長陳喜波擔任主講人,並招募了一百餘名觀眾來到現場聆聽。

image.png

陳喜波

1971年10月生於吉林省梨樹縣,200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歷史地理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物資學院大運河研究院副院長。目前擔任中國地名學會理事、北京市行政區劃與區域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通州區大運河文化研究會理事。多年來專注於京津地區歷史地理和運河文化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歷史時期京津地區運河水道變遷研究”,主持北京市地名文化遺産保護項目2項,參與《北京歷史地圖集》、《通州區歷史文脈梳理與傳承研究》、《懷柔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文化軟實力建設》、《昌平區地名文脈演變研究》等項目多項。發表相關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漕運時代北運河治理和變遷》、《歷史時期京津地區城市體系演變研究》。

講座上,陳喜波教授圍繞大運河起源、變遷的過程、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北京從一個邊疆重鎮發展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與大運河的開通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等進行了闡述。

在大運河長期的發展、運營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運河文化,這對北京及周邊地區的文化産生了深刻影響,如北京、天津一帶的媽祖文化就是伴隨大運河來到北方的;我們的國粹京劇也是南方多個地方的戲班子沿大運河一路北上,最後在北京落地生根,與北京本地文化融合而成。

講座回顧

image.png

運河在古代為何如此重要?

運河在古代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水運的優勢上,古代水運具有“運量大、全天候、成本低”等優勢。

中國古代運河發展演變

這一部分,陳喜波教授從中國大運河的第一段開始,梳理了大運河從起源、變遷的全過程。

吳鑿邗溝:中國大運河第一段

魏武開河:海河水系之肇始

隋唐運河:中國大運河初步形成

元代大運河:中國大運河格局自此奠定

北京的區位與自然經濟條件

北京地區位於華北平原的北端,東、西、北三面群山環抱。北京地區生産條件不太理想。

不同時期的北京與運河

這一部分,介紹了漢唐時期的北京與運河、遼金元時期的北京與運河以及明清時期的北京與運河。引經據典,圖文並茂,講述了各個時期北京與運河的發展與變遷以及漕運發展史。

北京的運河文化

通州有着歷史悠久的京杭大運河,深厚的運河文化在這裡積澱。這一部分,陳喜波教授從北京的漕運碼頭和倉儲、運河與北京商業,運河與通州商業、運河與交通、運河與民俗、運河與信仰、運河與國際交往、大運河與國粹京劇、大運河治理中的智慧等方面詳述了北京的運河文化。

image.png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歷史上,大運河在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保障都城的繁榮發展等諸多方面都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本講座講述風格平實,引導在場觀眾從故事、細節、日常生活中去理解大運河,詳述了大運河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大運河與北京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北京地區的運河文化,以及今天作為世界遺産的大運河未來的發展展望。

“碧水悠悠大運河”主題講座的成功舉辦,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講座”的形式,向大眾普及運河文化以號召大眾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